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东华理工大学:

    不断探索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游艺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07版)

      【广告】

      东华理工大学位于赣鄱大地,是一所具有"核(学)、地(学)"特色,有着60年办校历史的省部共建综合院校。学校秉承"敦本务实 崇义奉公"的校训精神,扎实做好培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近10年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培育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改革步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践之路。


      学校自2002年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围绕教育模式、实践平台、教学改革、环境建设开展深入研究,组建了以李德平教授为主,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科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先后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等国家基金项目4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发表论文近30篇,有效地探索了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立足专业教育,形成创新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着手,于2002年启动了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专项资助的方式推动学生对专业创新项目进行研究论证,通过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自主选导师,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老师凝结在一起,共同参与创新项目自主学习,形成"导师-学生-项目"三位一体循环体系。每年有超过300项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涉及学生约1500人。近年,又启动了校内专业竞赛,在全校超过70%的专业开设了专业竞赛活动,形成了"一专一品"的竞赛格局,促进学生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改革理念,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进一步凝练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以嫁接式课程建设为出发点,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驱动型教学"育人框架及"知识-创新创业"教学路径,引入创业模拟游戏等新型教学方式,形成"知识学习与体验-专业创新能力提升-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学习模式。同时,通过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大维度设计,促进实践课程的立体化构建,带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契合。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双转型",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逐步融入和渗透至专业教育环节中,共同促进全校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育人框架的变化与实践教学的显著提升,形成学生学习由知识学习到创新能力提升,再到创业精神培育的递进式增长的培养路径。


    完善实践教学,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协调发展


      学校进一步探索双创教育发展方向,构建了基于专业融合角度的"33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级项目化实践学习方法、三级立体式专业竞赛机制、三维深度体验式实践平台,构成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立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速学生综合实力提升,使学生学习成果能够"走出去""上层次"。同时,搭建深度体验式的实践平台,建成了以"科技类""创新类""开放实验室"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企业合作实习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平台、项目市场对接平台三项措施,形成"校内孵化-大学科技园催化-地方孵化园扶持上马"的良好对接机制,建成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专业型、双师型、实践型、辅导型教师队伍作保障。


      经过10年的有效探索,东华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颇富成效。教学改革相关成果两次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创新创业英雄榜里排列着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奖项566项,学生发明专利30余项,近100项科技成果成功进行创业孵化。学校还建有"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学院、科技社团等。孵化园和科技园区里的大学生创客活动热火朝天,小企业层出不穷,"微信学车"等70个创新型创业项目稳步落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腾讯众创空间等园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