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

    ——访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茂非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14版)

        日前,第二届“首都文化企业30强、30佳”企业名单正式公布。据了解,本届60家入围企业净利润总额较上届增长16%,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发展壮大首都文化企业的意义何在?首都文化企业如何为首都文创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茂非。

     

        记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走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在这个快速发展阶段,首都文化企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壮大首都文化企业有何意义?

     

        周茂非:十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179.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到13.8%,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文化企业的拼搏贡献,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也离不开优质企业的创新支撑。“十三五”时期,首都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要求,发展壮大首都文化企业,是进一步推动首都文创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壮大首都文化企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北京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文化企业以创意创造为主业,既是文化创新的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应用阵地。

     

        其次,发展壮大首都文化企业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有力支撑。目前,北京正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文化企业以其绿色、低碳和高附加的特点,推动其发展壮大,既符合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再次,发展壮大首都文化企业是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增强首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紧迫要求。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省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策、资金等扶持措施大力推进,也培育出了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从中宣部“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情况来看,北京地区2014年有11家企业入围,2015年是10家,今年是7家,首都文化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这需要我们加强重视和深入思考。

     

        记者:首都文化企业应如何发展壮大,以成为首都文创产业的排头兵?

     

        周茂非:首都文化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把握好发展定位,做到“大而强”“小而优”。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加强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做优,努力打造与国际文化巨头比肩的旗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要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在生产中精益求精,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努力发扬好“工匠精神”。

     

        首都文化企业要发展壮大还应守住原则,做到“双效统一”。文化企业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意识形态特性。现实中,越是思想性、艺术性强的文化作品,越能长期受到群众喜爱和欢迎,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就越高,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文化企业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履行好社会责任。

     

        此外,还要善于创新。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首都文化企业应利用好政策机遇期,既要在内容上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也要在形式、渠道上创新,优化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态,以创新驱动企业加快发展。

     

        记者:为促进首都文化企业发展,北京市将出台哪些政策措施?

     

        周茂非:一是坚持服务导向,优化政策环境。紧密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针对文化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包括土地、人才、金融、知识产权、文化贸易等在内的政策服务体系。研究出台推进文创产业领域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建设文创产业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示范园区配套政策,引领首都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提质增效。

     

        二是抓好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平台建设: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健全多支点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助力首都文化企业发展;文化经济政策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功能,为广大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发布、咨询、落地一站式服务;文化消费对接平台——持续办好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挥文化惠民卡、电子消费券惠民功能,完善文化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供需对接,在惠民、惠企的同时,引导企业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宣传,引导首都文化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让企业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