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呵护营养午餐 别让爱心变质

    作者:周继坚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02版)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两名中国教育报记者日前在调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学营养餐问题时,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打伤。两名记者是接到当地学校将腐烂、破碎生鸡蛋充作学生营养午餐发放的报料后,前往暗访的。据悉,当地在初步调查后,已经对涉嫌打人的民警作出停职处理。

     

        尽管事件仍在调查之中,但牵涉营养午餐计划,还是让人感到意外。2011年,国务院启动了营养午餐计划,旨在改善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增强学生体质,中央财政每年为此支出约160亿元,足见国家对这一计划的重视。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在于,这一民生计划、爱心计划,在基层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营养午餐计划的食品质量是否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初衷再美好,也要靠执行。如果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搞变通,必然会影响效果,甚至偏离初衷。照理说,营养午餐计划已经有了资金保障,学校保质保量地做好供应工作即可。然而事实证明,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通过降低食材质量以次充好,中间商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渔利空间。倘若变通之策得逞,那营养午餐很可能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

     

        说白了,那些谋取私利者能钻空子,表明执行的环节中存在漏洞或者说有责任不落实的情况。由于执行层面最终在学校一级、乡镇一级,执行人员如何配备,其职业素养、法律意识如何,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如果缺乏必要的、常态化的监督,就难免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出现问题。

     

        如果营养午餐计划出现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一方面,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监督是否有效,是否真的本着问题导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否提供了畅通有效的意见反馈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监督作用,充分唤起这一主体对营养午餐质量进行监督的意识?

     

        “营养午餐”要把好事办好,不是有良善的目的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比如严密监督之下的统一采购流程,充分监督之下的加工操作环节,以及常态化的督查与检查制度。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严查到底,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要防微杜渐。尤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执纪问责,使主管部门、当事学校不敢懈怠,真正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