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陈伟琳:乡村家庭医生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04版)

        1980年出生的陈伟琳,已在基层扎根18年。他是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的乡村医生。

        “小时候,我经常伴随父亲左右看他治病救人,患者病愈后露出的那一张张笑脸,一直浮现在我眼前。”陈伟琳说,那时学医的“种子”已经在心中埋下了。1998年,陈伟琳从漳州卫校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成为当时一个没有编制、没有工资、没有任何福利的“三无”乡村医生。

        凭着一股热情,陈伟琳在这个贫困山区村走出了自己的行医路。“小陈医生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在他们这里看病,有时候小孩半夜发烧,一个电话就来了。”提到小陈医生,村民陈江华感到特别亲切,“凌晨两三点过来看一次,早上天亮了他还要再来复查一次。”这样的待遇,几乎每户受访村民都经历过。

        后溪村有16个自然村,既分散又偏远,道路崎岖,但是不管路多远,只要村民有需要,陈伟琳都会及时赶到。在他看来,晚到一步,病人的痛苦就多了一分。

        家住南山自然村的老陈因脑梗死导致行动不便,又不慎腿部受伤,为了让老人的伤口早日愈合,陈伟琳每天徒步往返两三公里前去探视。2007年夏天,特大暴雨把南山自然村唯一的一座大桥冲垮了,让陈伟琳原本艰难的行医路更加难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变成了数小时,而且每次行医只能涉溪而过,来回裤管至少湿透两回。如果碰上下大雨不能过溪时,陈伟琳还得绕行20多公里山间小路;如果碰上夜里,陈伟琳得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拿着手电筒,细心寻找白天行人走过留下的记号,以免一不小心被急流卷走。桥断的那两年,陈伟琳的服务并没有断。

        平时不出诊时,陈伟琳就在后溪村卫生所上班,86岁的村民老吴因肚子胀、头晕找上门来。“高血压引起的。”陈伟琳一边拿药给老吴,一边叮嘱要按时吃药。像老吴这样的高血压患者,被陈伟琳登记在册的就有239个。在陈伟琳的健康档案里还有51名糖尿病患者、17名重性精神病患者。8年前他就开始为慢性病患者建健康档案。这对陈伟琳来说,意味着要不断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晚上只要有时间,陈伟琳就会到这些重点人群家里去“串门”,或是叮嘱他们按时吃药,或是看看他们的情况是否稳定。即使远在外地,他也要通过微信与他们沟通。

        陈伟琳,这个后溪村唯一的执业医师用爱守护着这里900户家庭共3800多人的健康。18年间,陈伟琳累计出诊24800多人次,其中经诊治或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600多人次,义务为老年人体检5100多人次。同时,他还为村里的临终老人进行人文关怀340人次,免费发放健康教育材料16000多份。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