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宽容看待电影“走出去”的尝试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02版)

        【文化评析】

     

        从电影《英雄》开始,每逢张艺谋推出新片,都会得到评论界两极分化的评价。这次的《长城》也不例外,甚至更为明显。

     

        《长城》的故事简单明了,讲的是来自东西方的英雄聚在长城上,从互相猜忌到齐心协力打怪兽饕餮的故事。影片所传递的是关于信任与牺牲的价值观,符合好莱坞商业影片所秉持的理念——依托人类的基本情感,配以恢宏的大场面,具有震撼性的视听效果,独特而又不构成文化接受障碍的地域特色,打造可以被类型化的、超越具体文化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所遵循的是文化工业的逻辑,而非艺术创作的逻辑。

     

        从无可比拟的中国符号长城,脱胎于《山海经》中的怪兽饕餮,到舞美、化妆等外部形式,影片《长城》把充满象征意义的民族符号用到了极致。其密集程度超出了一些评论家的预期,这也是影片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长城》所输出的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公平地说,影片的内核——信任与牺牲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能找到对应的。孔子所说的“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讲的就是互相信任才能共渡难关的道理,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也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这是《长城》在儒家文化中寻到的立足点。张艺谋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拍这部电影,一是学习好莱坞“完成一个工业体系上的标准大片”的经验,二是“有点儿创造中国英雄,展示中国文化的私心”。从整个电影的完成程度来说,这两个努力基本达成,《长城》3天4.66亿元的票房印证了这一点。

     

        无论是《红高粱》,还是《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的电影一直在努力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文化,这样的视野是进入全球市场竞争阶段的中国电影所需要的。即便是这几部艺术与商业俱佳的影片,也时常有评论认为他“展示了民族的丑陋面”。批评或者说口水,总是来得很容易。当批评张艺谋成为一种“文化正确”,这样的批评有时候只是为了表明姿态。

     

        中国元素,在近几十年的外国影片中时有出现。但在很多影片中,穿个旗袍、留个辫子、用个筷子就代表了中国,不免让人看得尴尬症发作。而中国对西方世界成功的文化输出,曾长期由香港功夫片、警匪片来担当,这远非中国文化中最精彩、优秀的部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长城》将通过好莱坞环球影业的发行网络在世界范围上映,将史无前例地走进5000家海外电影院。这是中国导演自己拍摄的好莱坞A级制作,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我们得有文化自信,以国际化的叙事传递独特的价值关怀。更基本的,则是用宽容的态度,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各种尝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