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智库治理现代化、专业化和科学化,12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承办的“2016中国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及各省市智库管理部门、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智库研究界的专家学者700余人参加会议,并就智库治理展开深入交流。
问题导向,“集中力量把一壶水烧开”
国家发展,智库何为?与会专家学者以强烈的使命感谋划未来、寻路脚下。
“智库建设亟须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提出,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在智库体系建设、平台和团队建设、管理考核办法、智库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智库研究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虽然智库建设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目前智库界的思想供给仍然远远跟不上政策需求。”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看来,“智库服务决策,要带着问题来,真正从问题出发,不能制造问题、自娱自乐”。
高校智库如何处理好智库与原有科研机构的关系?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提出,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专”字,要在专业定位、成果产出和专业化的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要以全新的理念和切实的举措,推动在机构定位、组织管理、成果产出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智库要瞄准问题,“集中力量把一壶水烧开”。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看来,智库应该具备专业能力,走精细化路线。“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专业品质、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问题导向是智库的本能。“要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需求牵引,在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中聚集起一流的专家队伍,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他建议,“新发展理念应在智库研究中得到充分贯彻”,因为新发展理念科学回应了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重大发展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以智报国,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强调,“智库要讲实话和真话,不能把智库研究当成牟取名利的途径。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情怀,智库就难以在国家决策咨询体系中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建设国际创新战略智库,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认为,要重视资源数据在推动智库发展方面的驱动作用,把现象数据变成信息、知识、情报和智慧,同时要对数据的真伪进行判定。
“要依托高水平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性教育议题的设置、研究与交流合作,把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主张有效传播出去。”周洪宇表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勇担国家使命、维护国家利益,创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政策概念,争取国际话语权。
令王文颇感遗憾的是,在他走过的众多外国机场的书店里,很少发现中国学者写的书。“尽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火如荼,智库界出现了不少名家、新秀,但比起国际知名智库的公信力、影响力,仍存在一定差距。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家国情怀抒写中国智库建设故事,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他表示。
共商共建,在合作中扬帆远航
“治理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库工作的客观性。”美国华盛顿发展绩效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雷蒙德·斯特鲁伊克认为,为使分析人员在研究中保持客观性,可以采用奖罚并存的激励措施。他建议,中国智库需要维护自己的声誉,坚持严谨的分析研究,提供客观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徐青森认为,要从宏观政策引导上处理好专业智库机构建设与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建智库,不能“一小批人在干,其他人都在看”,要注意调动更加广泛的教师的积极性来参与和支持智库的建设研究,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
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琪看来,智库治理要提倡共治,发挥新型智库建设各方力量,党政部门、学术机构、媒体单位同向发力,建管用并举。他对CTTI的下一步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好用好智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CTTI桥梁纽带作用、数据管理与检索作用、以评促建作用,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线上共同体,直面时代真问题,推动中国走向智库强国。
(本报记者 张胜 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