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红星照耀中国》:冷视角与热衷肠

    作者:曾念群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14版)
    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剧照 资料图片

        【荧屏热议】

     

        笔者不敢断言近期革命题材创作水准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至少走出了同质化的窠臼。《麻雀》的一众高颜值明星出演,让革命题材的受众平均年龄大幅下行;《双刺》借了一个类似“民国版史密斯夫妇”的叙事包装,研讨特殊年代背景下的夫妻情感;《胭脂》打破了谍战戏以男性为主角的局限,第一次有了女性视角的谍战剧;《骡子和金子》将公路类型片的创作思路运用到电视剧之中,表现了一个人的独特长征故事。而湖南卫视金鹰剧场播出的《红星照耀中国》延续了这一良好势头,首度从一位外国记者的角度出发,审视发生在20世纪革命年代中国土地上的风云剧变。

     

        《红星照耀中国》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同名纪实文学作品改编。略通中国革命史或新闻史的人即知,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袖进行了多次长谈,深入红军战士和百姓之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和民情风俗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遂结集出版报告文学著作。斯诺是第一位打开中国红色大门的西方记者,也是第一位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红军及其领袖、将领的新闻工作者。他包括《红星照耀中国》在内的诸多作品不仅让西方世界认识了真实中国,还让不少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而在他最辉煌的记者生涯,正好见证了中国红军的崛起。

     

        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并没有局限于斯诺1936年夏秋的见闻录,而是以美国青年记者斯诺1928年至1942年间的中国传奇经历为经线,并以此期间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纬线,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视角交织起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大网。该剧的政治表达鲜明,但并不急于向观众推销主菜,而是先给年轻观众上足开胃菜,然后循序渐进。斯诺上来以一个冒充美国银行家的逗趣“偷渡客”形象亮相,他的梦想是像徐霞客一样游历中国,并像马可·波罗似的向世界展示中国,然而发生在中国的战争灾难将这位青年记者卷了进去,使他的“人生游记”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斯诺的人生履历中,本剧选择了一个蒙昧未开的切入点,让观众与这个带着满心狐疑的年轻人同步成长。在最初的中国之行中,斯诺的经历并不算美妙,当时上海恐惧氛围的阴影很快替代了好奇心。要不是鲍威尔以采访蒋介石为诱饵挽留,后来的新中国将不会有国际友人斯诺的篇章。随着斯诺中国之旅和新闻工作的展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浮世绘显露出来。比如,他陪同华盛顿·吴前往萨拉齐视察赈灾,看到的一面是赈灾得力的官方秀,另一面却是尸殍遍野的残酷现实。再比如,第一次淞沪会战,一面是十九路军的殊死捍卫,不远处官僚资本家贾黄堤却张罗一帮奸商旁观并商讨如何发国难财。所幸,斯诺没有如国民党所愿沦为其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凭借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客观报道的职业素养,为世界还原了一个真实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以第三者的视角冷静观察,但其诉说的衷肠却是炽热的。斯诺并没有像绝大多数外国记者那样置身事外,做个作壁上观的局外看客,而是极具人文关怀地投入到对中国社会的关切中,与我们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不顾个人安危,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因此遭遇跟踪和报复。他的一篇关于“中国人必须走后门”的评论,更是将自己置身于西方列强的公敌境地。在风起云涌的舆论界,他就像是外国版的鲁迅,以笔为枪,屹立在公理与正义的一方。正是客观视角与衷肠所致,让斯诺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的症结所在,并开始探求中国共产党崛起的真相。这个过程中,他无意成为党派之争的工具,只是客观地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不断的自问与探讨中,一步步解析着国民党政府陨落、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看,该剧不失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系影评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