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乐器,学一门技术、恨一门艺术”,“考级之后再也不想碰钢琴”,不少孩子和家庭走上学琴路就掉进了“苦海”,音乐教育并没有发挥本该起到的让孩子通过学习乐器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的作用。
真正的音乐教育是怎样的?学习乐器,能否成为陪伴一生的财富?近日,一场由理工科院校举办的音乐比赛,一项全部由“非专业选手”参与的钢琴赛事,成了在上海各院校师生和专业音乐圈热议的话题。
让普通学子“奏出梦想”
20多所院校100多位选手参加,超越“专业比赛”的精彩度,全程网络直播互动,万余人参与投票……持续6个多月的首届“沪江杯”上海大学生钢琴才艺大赛日前落下帷幕。
这场主题为“奏出你的梦想”的钢琴才艺大赛是上海市非钢琴专业学生的一次艺术交流盛事,比赛选手均为2016年在籍在校的非钢琴专业学生,参赛作品包括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比赛邀请了由专业音乐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遴选优胜者,现场比赛全程网上直播,做到公开与公正。
“我一直相信音乐不只是‘专业’人士的特权,舞台也不应只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我希望通过这个比赛,让大家意识到,出色的音乐人才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音乐的明日之星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次比赛的发起人及艺术总监、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主任陈洁说起举办这次比赛的初衷。
怀揣着如此愿景的“沪江杯”,在比赛过程中挖掘了许多让人惊喜的选手,他们虽然不是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科班生”,但每位选手的“音乐个性”都令人欣喜。
大赛金奖获得者虞合铖,来自同济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评委一致认为他的演奏表现力已经超越许多“音乐学院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虞合铖每天的课程很多,但他从没落下练琴时间,每天早晨6点就起来练琴。“我从小就很喜欢钢琴,钢琴对于我来讲,就是一辈子的爱好。我不想刻意通过弹琴去获得什么。学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音乐,可以治愈人的心灵。要是两者兼通,再好不过。”
音乐教育切莫只为功利
“‘专业’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热爱与信心才是。同样,音乐本身不应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音乐是什么?它是美,是灵感,是由内而外自发的一种人性力量。”陈洁说。
这位80后的职业钢琴家,8岁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3岁考上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获国际大奖无数,回国后组建上海首家理工科院校的音乐系。令陈洁开心的是,此次“沪江杯”入围的每一位选手都热爱钢琴,热爱音乐,整场赛事传递着“热爱音乐,由心而发”的理念。这也是她策划此次比赛希望达成的目标。
“我们尝试着去扭转社会上对于功利学琴的认识。”陈洁告诉记者,“当我决定从事音乐传播与教育的时候,我一直很想传播一个理念,那就是学习音乐不应该成为一项专业技能培训,它应该是一种人性的培养。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在当下这个时代,知识与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审美力将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通过钢琴教育,通过音乐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敞开生命去迎接音乐,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关于审美、关于创新、关于表达的力量。”
与此同时,参赛选手们对于中国孩子的学琴热也有自己的看法。虞合铖觉得,中国孩子学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得苦,“学琴都是基础练习,孩子没有兴趣,慢慢放弃了”。选手周佳康认为,为考级而考级是个大问题,“太多太多的学生是以考级作为目标来学琴,考完十级、演奏级以后,便放弃了钢琴”。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