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三步走”筑牢信仰根基

    ——吉林省各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01版)

        【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今天青马学员一行人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12月9日一大早,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微信公众平台便发出了该校“青马井冈行”专号《八角楼灯意致远 挑粮小道更堪行》。青马学员高语在“学员手记”中的这段话,被成百上千的长师大学生读到。“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给我们开创出来的道路。”高语动情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就会更繁荣、更富强!”

     

        长春师范大学积极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吉林省各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思政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林省在省内各高校扎实开展“青马工程”,打通马克思主义“进头脑”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我们就是要着力在政策和导向上做文章、在‘接受’和‘共鸣’上下功夫、在‘融合’和‘创新’上找出路。”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福平说。

     

        建立信仰自觉,让马克思主义从“种下去”到“长出来”,是吉林省推动高校“青马工程”的第一步。吉林省首先在教师队伍上下功夫,遴选了一批优秀青马导师,在项目扶持和人才培养、评选表彰、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支持。打造“全省青马导师名师联盟”,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打破校际边界,形成巡讲机制,并开展青马导师“精彩一课”评选活动。同时,聘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担任青马导师,建立“青马工程”导师库,实行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网络导师联动工作机制。

     

        “有了好老师,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组织相关人员集中攻关,对思政课程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以此强化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说。

     

        种到大学生心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种子在不断生长。2015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正式成立。宣讲团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部的4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硕士研究生自愿组建。他们的队标是一支大大的麦克风,麦克风的部分是由“共产党”三个字的首字母演变而来,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广而告之、普而传之、深而学之、精而研之。宣讲团以“普及宣讲+朋辈交流”为主要形式、以“释点解意+坚定信念”为基本目标、以“知行结合+致敬经典”为精神原则、以“自学愿望+自讲激情”为动力源泉。目前,已在全校10余个学院(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义务宣讲活动。据统计,目前,吉林省各高校建立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关的大学生自学组织已经超过4000个。

     

        吉林省各高校把一系列有意思的方法和载体运用到“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强化接受认同,让思想理论教育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是吉林省各高校推进“青马工程”的第二步。

     

        长春师范大学建立的“青马工程”微信公众平台,坚持每天推送信息(寒、暑假隔天推送)。信息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热点述评、青马学员成长日记、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励志故事、美文赏析、好书推荐等等。学校还特别开辟了《青马为你读书》专栏,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里收听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今,打开手机看看“青马工程”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已经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部分教育工作者担心,大学生在校园里接受“青马工程”的培养,一旦毕业了,这一培养就可能结束了。吉林省为此提出,要结合社会各界实际,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经验,让更多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体系。推动持续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校园里”发展到“社会上”,是吉林省推动此项工作的第三步。

     

        从2015年开始,长春市绿园区在各镇、街道、行业系统单位、驻区部队、企业中探索建立“青年学社”,重点吸纳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便于组织管理,根据青年分布情况和工作实际,合理划分7个领域,形成“智囊学社”“创客学社”“公益学社”“大众学社”“流动学社”等一批学习组织。学社实施“分团制”管理,目前在教育、卫生、环卫、公检法等部门已成立18个分社,成员总人数近1.5万人。

     

        (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