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

    讲好故事是关键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8日 04版)

        【记录中国·沟通世界】  

     

        纪录片是国家和民族的相册,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市场,纪录片还是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文化贸易的方式既产生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海外受众越来越关注中国,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熊猫淘淘》《故宫100》《金砖之国》等纪录片在海外市场受到关注,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市场交易价格,从十多年前的1分钟10美元,飙升到目前10000美元的顶级价格。

     

        未来中国纪录片还要讲求方法,讲好故事,加强营销,引导更多有品质的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市场。

     

    选好故事,国际表达

     

        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这部讲述青藏高原人与自然故事的纪录片,画面精美,故事真实,最令人震撼的是拍摄范围之广,从空中到水下,从微观到宏大,从传奇人物到野生物种,都能反映摄制组的艰辛,很多画面甚至是拼命换来的。

     

        “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国际,一定要靠品质取胜,才能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王齐国分析说,不可否认,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逻辑思维与国内观众有差别,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纪录片应正视这种差别,以国际视角来讲中国故事,才能深深地走入国外观众的心中。

     

        “中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的角度、人物感情和细节的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一些中国纪录片往往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难以进入世界市场。”探索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建议,中国纪录片题材要更多元化,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和生命力,要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更富有人情、人性的味道,才能让国际观众产生共鸣,增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适应性。

     

        “过去是有什么故事就说什么故事,现在要逐步转变为国外观众和市场需要什么故事,我们便说什么故事。”华韵尚德总经理王立滨谈到在推动中国纪录片进入德国时,往往要对国内片子进行“二次加工”或“改头换面”,以适应国外观众的口味,要运用平实的、原汁原味的情感讲故事,对于历史事件,还要使用扮演重现或者3D数字动画技术等手段突破时空障碍,适当融入些“娱乐”因素,让历史变得“鲜活”。

     

    合作拍片,善用其长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国内热播,也成功在西方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播出,这得益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建立的合作关系。2005年以来,交易中心先后与美国国家地理、德国ZDF电视台、委内瑞拉Venevision公司等多家海外机构进行合作,帮助中国纪录片推向海外。

     

        从纪录片的译制和配音“外援”,再到纪录片合拍和发行的“国际合作伙伴”,中外纪录片产业的交流加深,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空间。从戛纳到华盛顿,从伦敦到东京,在国际电视节展览和销售中都能见到中国纪录片团队的活跃身影,中国纪录片正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中。

     

        现在国际纪录片产业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用电影的方式来讲故事和制作纪录片,成为纪录电影。纪录电影《华氏911》票房高达两亿美元,美国最卖座的十部纪录电影平均票房也超过了5000万美元。专家建议,国内制作公司要善于顺应大势,向国际大公司学习,找准合作切入点,努力打造纪录片精品。

     

    打通渠道,细分市场

     

        “中国纪录片要成功走向国外,首先要了解不同项目在国外播出的不同模式和风格,细分市场,有的放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国际传播渠道和营销方式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关键环节。

     

        中国纪录片节目要找到最适合的国际销售渠道:国外生活化路线的纪录片综合频道,最愿意选择旅游、美食、生活科技、明星传记等类型的纪录片;较为严肃的纪录片专业频道,更愿意选择历史、文化、科技、人物类的纪录片。

     

        致力于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五洲传播中心近年来积极搭建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与国际制作机构共同策划、调研、制作、发行中国纪录片,用市场化方式把中国纪录片“卖”出去。其负责人说,在此过程中,学习到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不少规则和运营方法,比如,每个片子立项前,都会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制作时,建立策划、导演、拍摄、剪接等专业化分工流水线;在发行方面,必须为新片做简介广告,在各时段进行不断的、反复的播放,还要在其他媒体刊登广告,让新片在未播出前就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吸引观众收看。

     

        熟悉国际纪录片的制作技巧,这样才有助于中国培养规范化、国际化的纪录片人才队伍,反过来又有利于推动国内纪录片市场的成长和繁荣。随着优秀作品的继续推出和市场的扩展,将有更多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各地,中国纪录片产业也将更成熟。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