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改革新成果】
天津自贸试验区自2014年12月12日成立,两年来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重任,金融改革创新举措频出,成为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新名片”。金融创新加速了天津自贸区内产业集聚,不仅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也收获了“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的红利。
“金改30条”带来新突破
作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拥有金融全牌照城市,天津是我国新时期推进金融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前,天津就已在融资租赁、离岸金融、商业保底、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试点。
自2015年以来,天津自贸区的金融创新稳步推进,新招迭出:在逐步放宽境外投资者资质要求的同时,在资本金投资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各种便利措施,鼓励外资发起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开展自贸区账户试点,允许本外币货币自由兑换、自贸区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境外衍生品,开展了自贸区内个人投资证券等方面的试点;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创新,开展限额内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为资本项目开放探索路径;支持租赁业业务发展等。
2015年12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一“金改30条”在天津自贸区又进一步分解细化为69项金融改革政策。随着这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天津自贸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制度红利不断显现。如今,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凸显,形成了“市场主体加速聚集、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末,累计有124家金融机构入驻天津自贸区,区内新增外贸企业超过2200家;区内市场主体累计新开立本外币结算账户2.5万个,办理跨境收支达到624.3亿美元,结售汇241.1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1379.1亿元。
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的积极推动和组织实施下,天津自贸区内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天津自贸区实现了外汇业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将企业设立、贸易服务、资质资格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效率提高75%。
“精确制导”锁定国家战略
2016年1月,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公布了首批9个金融创新案例。其中之一就是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降低跨行政区金融交易成本:华夏银行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同时推出“华夏京津冀协同卡”。这是国内第一张为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专门发行的银行卡。以这张卡为载体,华夏银行为京津冀三地一亿人民打造“大同城”金融服务圈,提供“三地协同,优惠便利”的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网点服务、费用优惠、财富管理、贵宾服务、贷款融资、集团用卡、支付便利等7个方面的一体化服务。
眼下,在天津自贸区租赁业已成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金改30条”在推动天津租赁业快速发展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区内租赁公司独享的政策包括:支持利用国家外汇储备,开展飞机、新型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和大型成套进口设备等租赁业务;放宽金融租赁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条件,并进一步简化其外汇资金池管理;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可收取外币租金等。目前在天津自贸区注册的各类租赁公司超过1700家,租赁资产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1/4,逐步形成了飞机租赁、船舶海工租赁、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租赁、汽车租赁4大优势板块。
将天津自贸区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既是中央对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天津自贸区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提出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等创新政策,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取得了积极进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与此同时,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不断推向深入,今年8月30日,注资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设立。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对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关联性强的区内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目前天津自贸区内已有20多家金融机构与京冀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跨区域支付结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同城化服务上取得实质进展。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天津市金融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贷款余额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达45%。
(本报记者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