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遵义已有一丝寒意,市区一幢青瓦灰砖的两层小楼格外惹眼,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是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期间实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地方。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长征路上,贵州是红军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今,长征留下的遗址遗迹和历史故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日,“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首发团来到了贵州,沿着红军走过的足迹,探索今天的贵州多元化旅游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与特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红军来到我家乡,与我侗家话家常。同桌同吃侗家饭,相亲相爱喜洋洋。”在贵州黎平县,富有当地特色的“侗族大歌”旋律婉转跌宕,当地人将红军的故事编入曲中,纪念那段难忘的红色历史。翘街上,明清时期的军屯、商贾文化的遗迹和红色革命旧址,构成了黎平古城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1934年12月18日,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人就是在这里召开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个侗族人民聚居生活了上千年的地方,一段革命历史为多彩民族景观增添了一抹耀眼的红色。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与红色历史结合起来,成为黎平发展旅游的新思路。
“我们将红军进入黎平的红色题材故事,融入了具有黎平特色的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内涵式发展。”黎平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家贤介绍,以文化为导向的翘街景区,从2009年开始共接待游客249.87万人次,年均增长30%;累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约20亿元,年均增长36%。
红色旅游+生态:整合多样化旅游资源
余庆县大乌江镇的红渡村紧邻乌江画廊,山峦叠翠,云海缭绕,大气磅礴、高低错落的红渡梯田更是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记者看到,在三十多亩稻田中央,以彩色水稻种出的一紫一黄两个巨大“脚印”颇为壮观,寓意红军路过此地留下的“红色足迹”。
红渡村原名叫岩门,1935年1月,红军在廻龙场渡口率先突破乌江,北上遵义,因而改名红渡。当地村民说,没有强渡乌江,就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尽管乌江天险的波澜如今已然平息,但这段历史却不会被遗忘。
乌江、峭壁、云海、梯田、农家……红色历史、生态环境和田园风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除了景色观光外,休闲式旅游方式越来越受青睐。“我们整合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的资源,推动了文化体验、田园风光和特色产业联动开发。”余庆县大乌江镇镇长韦继军说道。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使脱贫攻坚初见成效。韦继军介绍,“十二五”初期,红渡村还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29%,人均纯收入只有3520元。现在贫困发生率已降至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00元以上。
红色旅游+体验: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
在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里,除了文字、图片、文物的陈列,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应用让这段精彩的历史更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据介绍,早期的纪念馆只是10多平方米的小屋,挂着十多张照片。
目前,习水县深挖长征文化遗产,建设了包括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陈列馆等8个红军长征文化题材的纪念馆(陈列馆),通过博物馆群让游客从不同角度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文化。
“许多红色旅游景点都离不开博物馆、纪念馆的展示,但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走出纪念馆,走进生活中,用‘体验式旅游’感受红色文化。”遵义市播州区旅游局局长王伟强告诉记者。
群山环抱下的遵义播州区苟坝村,至今仍延续着黔北民居的原有风貌,沿着青石小路前行,苟坝会议会址以及领导人旧居静候着游客的到来。
1935年3月的一个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提着马灯,先后到周恩来住处和朱德住处深谈,最终说服二人,促使进攻打鼓新场计划撤销,使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行走在苟坝村中,游客们无不切身感受到毛泽东为真理而不顾小我,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本报记者 鲁元珍 本报见习记者 刘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