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西部之光”)是中科院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以培养人才、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为目标的区域性人才计划,已成为我国区域人才工作的一个品牌和旗舰。
20年来,“西部之光”拉开了西部科技人才聚集的序幕,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已成为全国人才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精准扶贫工作的全力推进,随着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随着中科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的改革发展,中科院对“西部之光”做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加大支持,继续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20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工作的“瓶颈”和“短板”日益显现,科技人才吸引困难和流失严重两方面问题同时存在,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支持西部发展,加强西部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中科院对西部地区研究所人才工作情况调研后,决定在全国率先布局西部地区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实施“西部之光”。
1996—2002年,是“西部之光”起步探索阶段。在当时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科院决定从1996年起到2000年,从全院事业费中挤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以“优秀人才+应用项目”的模式支持兰州、新疆和昆明分院各研究所以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的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同时,决定资助西部地区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每人两万元,以支持其开展研究工作。1998年年初,中组部与中科院开始共同实施“西部之光”,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意见》,正式唱响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人才发展的前奏。
2003—2014年,“西部之光”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2003年,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联合启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推荐、遴选西部地区青年科研骨干到东部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习访问,进一步丰富了“西部之光”的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为保证资源的综合集成和有效利用,中科院将原来单一的支持类别扩大为一般和重点两类项目,同时资助地方单位选拔推荐青年科技人员到中科院所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同年,“西部之光”启动实施“联合学者项目”,支持东部及海外优秀人才参与西部建设,增进人才联合互动,进一步拓展了“西部之光”的内涵和外延。2007年,增设“西部博士资助专项”,以支持科研项目启动经费的形式由中科院每年拨款1000多万元,资助优秀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工作。
2015年以来,“西部之光”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2015年,根据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西部人才发展的新需求,中科院整合优化了“西部之光”人才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西部引进人才”项目,支持西部地区研究所引进急需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通过“西部青年学者”项目,强化“优秀人才+应用项目”形式,支持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研究所工作。
20年来,通过中央部委、地方党委和政府及相关单位、中科院西部分院和研究所的共同努力,“西部之光”这一西部人才发展平台日趋巩固。中科院支持经费从最初的每年200多万元到目前的6000多万元,已累计投入经费超过4亿元,地方匹配支持经费近4000万元;支持范围从最初的兰州、新疆和昆明分院等中科院所属单位,逐步扩大到覆盖整个西部12个省、区、市的地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目前,“西部之光”已支持各类入选者近2600人,其中为地方培养人才400余人。此外,通过“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5000余人到东部地区访问进修。
20年来,“西部之光”始终牢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秉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的初衷,通过“优秀人才+应用项目”的支持模式,达到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显著的综合效益。造就了一大批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优秀科技人才。推动了西部研究所科技队伍结构优化和梯队建设。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了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开放,促进了院地人才的共同成长。带动示范,促进了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随着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西部之光”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部之光”原有项目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对西部科技人才发展的新需求。中科院调整办院方针,“西部之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作用有待加强,院地合作力度有待加强。“西部之光”面临着人才竞争和管理制度的双重挑战。
“西部之光”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立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西部之光”的工作目标。围绕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充分发挥“西部之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院地合作,携手共筑西部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