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流动学龄前儿童家庭语言生活新变化

    作者:尹静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1日 07版)

        家庭语言生活是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周岁儿童中有46.9%的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或者学龄前教育,这部分低龄新生代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依赖家庭语言生活环境。然而,入城流动家长在语言观念和语言实践方面,都已经不同于他们的前辈,家庭语言生活出现了新问题、新现象,比如家庭成员的语言使用态度、沟通方式、方言与普通话、新词新语的使用等等。扎根城市需要语言铺路,以上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指导。

     

        流动家长在语言态度上表现出很强的城市化倾向。尤其是家中有婴幼儿的流动家长,他们的说话方式具有很明显的儿向语言特征,主要表现为语句简短、语气夸张、喜欢用声调等,这与城市家长语言使用情况一致。另外,流动家长对自己和家人学说普通话持肯定态度,对方言有摒弃心理。当他们与研究者交流的时候,倾向于使用较为清晰的普通话;在与家中其他大人交流的时候,喜欢使用方言;然而在和孩子说话时,使用的却是“乡土”味儿浓重的普通话。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学说方言,认为“讲普通话好找工作,家乡话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城里人都讲普通话。”也有许多流动家庭内部使用的语言既不是方言,也不是普通话,应当算作一种“土洋”结合的新型语言变体。

     

        流动家长与孩子在语言沟通方式上出现新变化。大部分流动家长,尤其女性,能够比较恰当地使用“你好”“请”“再见”“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并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男性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耐心和亲和力,目光能够注视孩子,倾听孩子的委屈,鼓励、询问孩子,用孩子的语言回答问题,并伴有拥抱、抚摸、亲吻等肢体语言,对孩子的表述做出实时积极的反应。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已经从简单粗暴的呵斥、打屁股、揪耳朵等方式向询问原因、引导孩子做自我批评转变。部分家长能够有效地对孩子发问,变换方式引导孩子说话,在处理亲子冲突时,以协商的口吻与孩子交流,避免了以往发号施令的做法。有的家长学会了与孩子交流谈心,在自己做错事情时敢于向孩子道歉等做法,但仍有众多流动家长在表达请求时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委婉客气。

     

        流动家长对语言生活中的新词新语使用持疑问态度。在问及怎么看待生活中出现的新词新语时,43.2%的流动家长不知道新词新语是指什么;21.3%的认为新词新语很有意思,经常会使用;25%左右的认为新词新语很有意思,但不经常使用;还有接近10%的认为新词新语不好,不会使用。新词新语是语言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一幕文化现象,它们给语言生活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词汇,方便了交流,增进了情感。对待文明的新词新语我们可以积极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时间的长河最终会把他们淹没。

     

        家庭中父母对待语言使用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家庭语言生活环境,而家庭环境是影响流动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大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影响孩子,尤其是流动家长,这需要社会去推动。一是对流动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家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二是对家庭语言生活做专项研究,出台相关语言规划和管理政策。只有社会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语言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