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在文化部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王勇才、北京市育才学校校长刘继忠、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校长张红分别代表各自单位在合作办学协议书上签字。那一刻,坐在签约台不远处的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王才军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在三家单位签约前,为了寻找“好苗子”,王才军带领中芭管理团队一直在各舞蹈学校间奔走。一番寻访下来,王才军有些失望。原来各舞校毕业生中的“好苗子”,在他们低年级参加国际比赛刚刚崭露头角时,就已被国外院团“预订”了。“剧团每年无法获得所需的新鲜血液,难招到合格的舞校毕业生,导致剧团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严重局面,这成为制约我团发展的瓶颈。”王才军说。为破解“人才荒”难题,中央芭蕾舞团决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团校一体”的路子。
院团负责专业,学校负责学业
在文化部、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央芭蕾舞团申请开办学校,名为“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北京市教委每年核拨30个全国招生中专学历指标专门用于为中央芭蕾舞团培养芭蕾专业人才。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为全日制艺术类六年中专,办学模式上则由中央芭蕾舞团、北京市育才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三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专业课由中央芭蕾舞团教授,文化课由北京市育才学校负责,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则为学生提供中专学历证明。目前,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第一届新生将于明年9月入学。
如果说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才刚刚起步,效果还不得而知,那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与中国杂技团的成功联姻,则能生动说明“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自建立之日起,即与中国杂技团资源共享、统筹统管,形成了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
身兼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校长与中国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二职于一身的张红,对“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颇有心得。据她介绍,在这种“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下,中国杂技团派领导担任学校负责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参与期中、期末考评,监控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剧场;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为杂技团演员进行专业训练、文化课程培训、学历教育,根据杂技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剧目的编导、音乐设计、视频制作、节目单制作、艺术人才培训等,双方共享教学、演出资源,降低育人成本,形成学校与杂技团的双赢。
演学相长,提升学员综合素养
文艺院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学徒模式”,十来岁的孩子被送到院团当学徒,在演出中逐渐成长;另一种是“艺术学校模式”,小学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考入艺术学校接受学历教育,毕业后再进入文艺院团。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很大弊端,前者培养的人才文化素养偏低,会影响他们将来的艺术创造能力;后者虽然拿到了“学历”,但专业能力偏低,很难满足院团的实际需要,所以毕业往往意味着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团校一体”成为很多地方培养艺术人才的新选择。除了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杂技团,很多院团都在尝试“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山西运城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剧团与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合作办起了“梅花班”,运城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剧团团长景雪变兼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10年来这个“梅花班”已经有35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为蒲剧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作为一所“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的校长,刘继忠对“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颇为赞赏。在他看来,这种培养模式在兼顾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能够让他们融入普通校园生活的大环境,让他们在学习艺术的同时,有机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为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