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周口市,不久前离世的老党员崔庆余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
今年7月1日,年已87岁的周口市淮阳县离休干部崔庆余从病床上艰难站起,在老伴左云英的陪同下来到原工作单位鲁台镇卫生院,将一万元积蓄作为“特殊党费”交给了党组织。一个多月后的8月21日,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的老党员崔庆余离世。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
1929年,崔庆余出生在淮阳县一个贫民家庭。1947年,他遇到了南下的刘邓大军,成为豫皖苏军区独立营的一名卫生员,参加了大小战斗30多场。他出生入死,冲锋在前,身上多处受伤,战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1949年6月,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他荣立战功并火线入党。崔庆余在日记中写道:“我这百十斤属于人民,一生由党来安排。”1952年年初,部队决定让他复员,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到地方当了一名防疫员。
1963年,淮阳县最偏僻的鲁台镇卫生院院长调走了,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崔庆余听说后主动找到组织请缨:“我是党员,这个担子我来挑。”从此,他挑起了鲁台镇卫生院的大梁,一干就是20多年。
崔庆余每月领取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织缴纳党费,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2000年以后,每年的7月1日,他还要再交一次几百元的特殊党费。他说:“我是老党员了,要有党员的样子,这份特殊党费我一定交!”
共产党员没有离休日
“我必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崔庆余任院长期间,视权力为责任,视患者如亲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通往鲁台镇卫生院及家属院的那条路本是泥水路,崔庆余拾砖渣、拉土,一车又一车,自己把修路的事包了。他义务打扫卫生院的厕所,清掏下水道,默默坚持了16年。在他的带领下,鲁台镇卫生院一跃成为豫东地区的排头兵,多年来在河南省卫生系统保持领先地位。
崔庆余擅长针灸,兜里时常装着银针,走到哪里就为群众服务到哪里。几十年来,他用银针义务救治了数不清的病人。离休后,他到鲁台镇邮电所,义务为镇上80家单位和个人送报纸20年,骑车走了12万多公里。有人劝他安享晚年,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没有离休日期的。”
1995年,鲁台镇卫生院盖起了一座家属院,老院长崔庆余把房子让给别人,自己仍然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
竭尽全力为人民
1989年,崔庆余离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一个家庭图书室。他把几十年来自己购买的书报杂志装订整理,在他家不到40平方米的低矮小屋里,放了两万多册书籍,无偿供读者阅读。
为了这个家庭图书室,崔庆余老两口没少吃苦。“老崔去世前一个月退休金4000多元,钱大多拿去买书了。他平时连瓜子都舍不得吃,一年到头家里吃不了几次肉。家里从没用过空调、风扇,他自己也从来没有买过像样的衣服。”左云英说起来心疼得落泪。
“父亲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安排过一个子女上班,没为俺们置办一份家产。临终时只为母亲留下几千元钱。”儿子崔长良说。
在崔庆余最后一次住院的淮阳县人民医院住院部,一名保安说:“这个老头儿真倔呀,生病住院,儿子的朋友来看他,拿了几千块钱。他病刚好一点,又跑到书店买书去了。买了书分别送给医院的医生、病人。他自己拿不动,还是我帮着他发的。”(本报记者 丁 艳 本报通讯员 耿党恩 董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