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7日电(记者齐芳)在7日结束的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上,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发布了《数字丝路科学规划(V1.0)》。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这一科学规划明确了DBAR的愿景、目标、实施方案等。其愿景为: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一带一路”地球科学、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合作,服务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DBAR致力于三个主要目标:一是解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制于对地球系统过程认识不足的科学问题;二是运用地球大数据提供有效的科学和决策服务;三是针对“一带一路”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系统性的合作网络,增强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DBAR为十年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至2019年)将主要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丝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使“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受益。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倡议发起的大型国际科学计划。郭华东表示,DBAR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合作的对地观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