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从体制机制上打破“信息孤岛”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8日 13版)
    国务院部署推进互联网+物流 光明图片/东方IC

        【经济论衡】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澎湃而来,它深刻改造了传统社会和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勃发生机。由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牵头建设的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简称“国家物流平台”),是信息化助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生动实践。它以现代物流业改造传统运输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企业运输效率,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动能。

     

        形象地说,国家物流平台作为各类物流信息应用平台的基础平台,是平台的平台。针对我国运输企业低、小、散、弱的短板,国家物流平台力图实现跨部门、跨运输方式、跨区域、跨国界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政企间相关信息互联互通,从而打造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大物流时代。

     

        有人形容,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了行业的“普通话”。这说到底就是“标准”的统一。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制高点,过去由于缺乏物流信息化标准,大的运输企业自主开发内部物流系统,不同企业互不兼容,跨运输方式、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导致物流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成本很高。而国家物流平台恰恰是把不同的“方言”统一为标准的“普通话”,各方只要做一次企业信息系统接口改造,就能实现物流信息单元的交换与共享,也方便企业进行各种物流信息的整合应用和增值服务。

     

        推动大物流,打造大平台,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探索突破物流信息“孤岛”。由于运输方式不同,港口、机场、铁路等物流信息互不联通,公共信息互不共享。国家物流平台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行政力量,突破不同运输方式和公安、海关、交通等政府机关公共信息不开放的问题,通过一站式窗口为物流活动提供数据服务。它在企业、商业、政府的物流信息交换系统上搭建一个基础交换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各方的系统和不同的交换网络的互联互通,解决各方互联中不愿连、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事实上,这种大平台的建立不只是着眼于行业自身发展,更是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一个时期以来,中欧班列发展势头迅猛,但返程的“空驶”问题日益暴露。可见,物流信息不仅应突破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壁垒,还需建立区域间、国家间的联通桥梁。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井喷”,更凸显了建立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性。据悉,目前中国宁波-舟山港、日本东京-横滨港、韩国釜山港等主要大港口的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已经在国家物流平台上实现共享。未来,国家物流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共享的前景值得期待。

     

        目前,国家物流平台已集聚全球18万艘船舶、全国30余万辆货车实时位置数据。接下来,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国家物流平台建设,打破“信息孤岛”,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开放度不一,体制机制的障碍,以及部门利益的掣肘,成为平台发展新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物流信息共享需要部门间、部省间、政企间协同推进,这就需要加强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由权威部门统筹协调,督促各有关方接入国家物流平台。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不能回避利益机制,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平台建设和推广中的作用,让接入平台信息共享的企业能够获益,让囿于自身利益不接入平台的部门感到压力,同时应严格信息管理,划清权责关系。

     

        物流业的降本增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不久前,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其中高度肯定了国家物流平台的作用,在物流监测与安全监管、标准制定和推广、促进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都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期待这些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保障经济“动脉”畅通无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