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辽剧的传承发展仅依托一个县级剧团——

    辽剧五十年的悲壮坚守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7日 05版)
    盖州辽剧团演出剧照光明图片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辽剧起源于古老的皮影戏。清嘉庆、道光年间,关内艺人将皮影艺术带到辽南,与当地语言、音乐融汇,形成独具特色的由人操纵驴皮影人在灯光下演出的辽南皮影戏。

     

        后来,民间艺人将皮影戏由艺人操作影人表演改为真人表演,用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嗓代替假嗓,用舞台代替影窗,把影箱里表演的皮影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由此演变成如今的辽剧。

     

        半个多世纪以来,辽剧在丰富人民生活、弘扬正能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群众文化工作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省艺术节剧目奖,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等荣誉。2010年出征上海世博会,5天时间演出20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2016年7月18日至19日,代表辽宁参加由中宣部和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传统折子戏《龙凤镜》《三战张月娥》,得到了首都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然而,观众们谁也想象不到,这样一支享誉关内外的演出单位竟是一家县级市剧团——盖州辽剧团。省一级的辽剧团早在1984年就撤销了,此后,辽剧传承和发展的任务一直由盖州辽剧团承担着。“纵观全国各省的地方剧种,几乎没有不在省地建团的,一个县级市的剧团承担着发展我省地方剧种的工作,困难确实很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现任盖州辽剧团团长王晓敏呼吁,“成立省辽剧团,团址可暂设在盖州市,同时挂有地方的牌子”。

     

        皮影戏在盖州有悠久的历史,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入兴盛期,当时,活跃在盖州的影班子有30多个,从艺艺人有300余人。但凡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久了,在被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1956年,代表芦屯公社参加全县文艺会演的皮影艺人翁景澍等3人,编排了以翻身农民求致富为题材的现代戏《白杨树下》。为了增强戏剧的现场感染力,大胆地舍弃了影人、影窗等道具,几个人直接登台演出,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崭新的表演方式完美结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替代操控影人表演的“真人秀”成为时尚。

     

        1960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东北三省要有自己的地方剧种。辽宁省委、省政府经过考察,认为盖县(即现盖州市)影调剧具备了构成一个剧种的各种元素。1961年,省委决定将盖县影调剧定为辽宁省地方剧种。从此,辽宁有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地方剧种——辽剧。

     

        1962年,盖县影调剧团调到省会沈阳,以30余名演员为班底的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剧团先后编排了《龙凤镜》《当箱子》《跃进之家》和《花儿为谁开》等优秀剧目,全体演职人员摩拳擦掌,等待赴京演出。结果,没等到进京的喜讯,却等来了剧团解散的消息,许多演员被送到盘锦“五七干校”,插队落户。

     

        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剧团重新成立,命名为辽宁省辽南剧团,原剧团中的20余人从各地返回。演员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先后赶排了《野马》《青天鉴》等剧目。1980年,盖县辽南剧团成立。1984年,省委决定,为了保持辽剧的地方特色,撤销辽宁省辽南剧团,并将辽剧传承和发展任务交给盖县。同年,盖县辽南剧团同盖县评剧团合并,统称盖县辽南剧团。

     

        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剧团,接过这沉甸甸的担子,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资金匮乏、人员不齐、设备老化、条件艰苦……然而,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即便是在地方戏曲被严重边缘化的情况下,仍然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有打错板、唱跑调,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每年坚持下乡演出近百场。

     

        没有演出服装,他们自己筹钱制作;没有流动演出舞台车,他们自制了组合式流动演出舞台;下乡演出走山路,笨重的舞台在车上左摇右摆,吓得演员高声尖叫。团长王晓敏有晕车的老毛病,一次带团下乡演出,一头栽倒在地上,可她没有去医院,坚持坐镇指挥到演出结束。还有一次在乡下演出,当天气温较高,演员王丽丽中暑昏倒在台上,大家把她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身体稍好一点后,她又坚持上台演出。

     

        初中毕业后收到沈阳无线电专科学校、沈阳航空学院和盖县戏校三个录取通知书,最终义无反顾选择了盖县戏校的肖长生,如今已经74岁了,仍然活跃在辽剧舞台上,如今又担起了辽剧振兴会会长的重担。

     

        一个省的唯一地方剧种,没有一家省级剧团,这让肖老感到非常遗憾:“盖州市辽剧团现有人员81人,其中老同志51人,大部分是建团时期的在编人员。现在最为缺乏的是编剧、作曲、导演和尖子演员。”

     

        “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些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日前召开的振兴辽剧研讨会上,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笑柳表示:“辽剧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的良好态势,努力开拓发展的崭新局面,突出地域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多出精品力作,多出名家名角。”(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