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海南三亚自2015年6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以来,不仅城市更宜居,其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借鉴——

    三亚城市“蝶变”启示录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王晓樱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7日 01版)
    美丽的三亚湾。袁永东摄/光明图片

        “三亚变了!”杂乱无章的解放路商业街修起了骑楼、统一了色彩;沙滩泥化黑化严重的三亚湾,重现了沙滩洒金、树影摇曳的风情;年年内涝、遍地垃圾的城中村,变成了河道畅通的东岸湿地公园……

     

        “三亚变了”——这是海南省三亚市自2015年6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下简称“双修”)试点工程以来,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范嗣斌看来,三亚“双修”试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个城市的“蝶变”,“取得的经验将对中国其他城市解决‘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样本和借鉴”。

     

    民生第一 以人为本

     

    ——民生诉求先于形象工程,长远发展大于短期利益

     

        吉嘉骥是三亚市住建局应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的直接负责人之一。他说:“你能想象三亚这样一个旅游城市,以前能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只有两个吗?”

     

        而现在,沿着临春河与三亚河,两河四岸上分布着东岸湿地公园、月川生态绿道、红树林生态公园……一条绿色城市生态走廊正在形成,它不仅疏浚了河道、改善了城市小气候,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将增加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作为“双修”试点的优先工作,是充分考虑市民需要的结果。范嗣斌是制定三亚“双修”规划的专家组成员,他说:“我们前期进行了调研,发现缺少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是三亚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我们每天在城市中生活,城市建设得好不好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因素。”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原书记张琦介绍,三亚开展城市“双修”始终坚持“民生第一、景观第二”的理念,把民生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岸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三亚市的“黄金地段”,占地212亩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原规划是商业地产项目……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建设的7个公园占地面积达2009亩,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将增加几百亿元的收入。2015年以来,三亚共拆除违法建筑12108栋、总面积717.7万平方米,折算为市场商品房价值达1428亿元。

     

        地产置换、违建拆迁,难度可想而知。但三亚选择不回避问题、不做表面工程,从最难处,从根本点入手。“如果发展商业地产,受益的只是少部分人;如果不拆除违建,历史欠账还不上,三亚未来的城市规划也处理不好。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形象工程中去,而是要关注社会民生效果和百姓的诉求,首先考虑的就是怎么让市民满意,给大家带来实惠。”吴岩峻说,“我们不再过度追求城市经济的提升,避免因为追逐短期利益而对城市发展造成建设性破坏,把满足民生诉求放在首位,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诉求先于形象工程,长远发展大于短期利益,绿色发展优于经济发展——这是三亚的价值选择。

     

    科学规划 找准特色

     

    ——风格和品位,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文化自信的反映

     

        解放路是三亚最繁华的商业街,原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乱”——汽车、摩托车、行人混行,建筑风格五花八门、颜色杂乱无章,入夜后的灯光更是光怪陆离。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主持下完成的解放二路示范段,为商业区改造打下了样板。临街的商铺被改造成南洋骑楼风格,颜色以暖白色为主,历史上的三亚老街重新呈现——这才是三亚“范儿”!

     

        为了修复三亚湾的生态,三亚请来相关专家进行了近4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三亚原生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在种植方法上,计划通过5年累计5次的重复种植,逐步恢复海岸带原生植被。草海桐、马尾松、刺葵……现在,绵延十几公里的绿色走廊不仅护卫着三亚的黄金海岸线,还让人感受到独特的热带风情——这才是三亚“范儿”!

     

        做好科学规划,才能事半功倍;找准城市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而风格与品位,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文化自信的忠实反映。

     

        三亚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程之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市的定位和特色问题: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热带海滨风景。从这一定位出发,三亚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等机构的生态、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为三亚城市“双修”工程把脉。

     

        一年多来,三亚陆续出台了《三亚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三亚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等6项规划,《三亚市建筑风貌技术标准》《三亚市建筑户外广告牌设置标准》《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标准》等6类技术标准;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成立技术工作组,派驻50多名专家全程驻场工作,委托中南建筑设计院进行地下污水管网设计,邀请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院规划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景观……从宏观规划到中观系统,再到微观工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逐步推开。

     

        在治愈“城市病”的过程中,三亚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范嗣斌说:“别小看植物和房子,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反映着城市的风格和品位。”中国城市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怪象,“毁坏自然景观、建设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观,建筑上求高求大求怪,这其实都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完善制度 公众参与

     

    ——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亚水务局副局长张秀标站在三亚河边,望着白鹭在河面翩翩起舞,脸上露出笑容:“三亚河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四类,有些河段达到三类标准,对此,我感到自豪。”在三亚河的治理过程中,三亚水务局、城建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排查出205个排污口,已经对其中的150多个进行了封堵,同时不断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离,并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容量。“现在,我们几个部门每周都会进行联合巡查。更重要的是,我们理顺了一直困扰大家的污水管网的建筑、使用和管理的权责问题。应该说,三亚污水治理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张秀标说。

     

        正是放学的时间,十几个戴着红领巾、穿着运动服的孩子来到三亚河边的亲水平台。他们背着书包围成一圈,追逐着、打闹着。“你们知道三亚的‘双修’工程吗?”记者问。“知道!”孩子们齐声回答,“看到有污染就打12345!”阳光照在他们稚嫩的面庞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城市是一个复合体,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不是哪一个部门、哪几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通过法规制度等软环境的完善,让公众意识到自己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自三亚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程以来,出台了《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规定》《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三亚市海岸生态保护规定》等16部地方性法规和管理规定,理顺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和责权关系,让城市治理和精细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座谈会、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方式,对“双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把什么是“双修”、为什么“双修”、怎样“双修”、为了谁“双修”这些问题向公众讲清楚、说明白,让公众成为“双修”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吴岩峻指出,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双修”试点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而要“内外兼修”,是对城市所有相关工作的系统梳理、综合治理、持续提升。这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修补、修复和完善,也是对城市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的修补和完善。

     

        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最大优势,三亚将持续推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双修”工作从城区延伸至全市,让三亚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

     

        三亚的“蝶变”故事还在继续着。它将撒遍神州大地,引领千万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共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道路。(本报记者 齐芳 王晓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