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

    从“升学”转向“成人”重新定位高中教育

    作者:顾明远、秦春华、高淑英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6日 15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瞰教】 

     

        在中考、高考新政下,一系列举措打破了教育领域的固有观念和做法。一直以来,过于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把竞争过早引入学校,以片面的、有限的知识学习代替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好学校就被定义为“升入好学校比例高”的学校。因之,改变雷同化的高中培养模式、改变“特长”同质化的残酷竞争就成为必然。

     

        高中教育的任务绝不仅仅在于只把成绩最好的那一部分孩子送进大学,更重要的,也是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它同样也要为那些成绩一般,或者不好的孩子提供改善和进步的机会,通过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凝聚起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国家、社会和本土文化的基本一致的理解。

     

        对话人: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高淑英(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校长)

     

        在以“好高中、好大学、好出路”这种线性的价值观支配着的社会里,以“升学率”作为评价高中学校的风潮愈演愈烈。随着中考、高考新政的实施,高中教育亟须重新定位——

     

        高中教育不是大学预科班

     

        顾明远: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是所有学校培养的目标。我认为,优质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就在于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有理想志向、高尚品格,还能做到性格开朗、懂得尊重他人、善于与人沟通、能够自我管理。

     

        现在高中生最缺乏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自己的志向,既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去思考自身将来的规划;二是缺乏尊重他人、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秦春华:在所有正式教育阶段里,或许高中是最令人困惑的。高中之前是义务教育,每个人都必须接受;高中之后是高等教育,只有部分年轻人能够进入大学。这两个阶段的定位和目标相对清晰。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办高中呢?在实践中,高中教育被简化为一条向上攀升的升学直线上的一个环节——更准确地说,是大学预科班。越是有名因而家长越愿意送孩子就读的高中,越是把全部资源和力量投入到能够有效提高高考分数的领域。这些备受瞩目的名校呈现出明显的分裂状态:一方面,校长们在各个场合不断提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教育理念,热闹非凡;另一方面,在教室里却上演着最残酷单一的刷题策略,冷彻骨髓。

     

        事实上,如果一个校长真的要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去办学的话,一旦他不能实现升学率的有效提升,就连家长都会群起而攻之。倒是在那些已经产生不了北大清华学生的高中里,教育改革反而做得有声有色,校长也更加从容。这常常使我陷入迷惘:从更长远的人生来说,到底是谁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是那些在名校里埋头刷题的学生?还是那些在“一般”高中里自然接受教育的学生?

     

        这并非一个新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反对“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越反对,中学追求得越厉害。改变人们行为的不是理念、口号和文件,而是利益。如果我们不能阻止中学追求升学率——无论是“片面”的还是不“片面”的——那么,与其反对“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倒不如勇敢地正视并承认中学追求升学率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导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教育,从而使中学追求升学率这样一种自利行为,可以自动地实现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良好教育生态,其效果可能比政府的反对或提倡还要好。当然,这样做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智慧、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高考新政下,普通学校迎来契机,兴趣、专长可否得到释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愿景是否成为现实——

     

        高中教育的价值在于“激趣立志”

     

        秦春华: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未来社会的成年人。今天他们在高中的生存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决定了十年后社会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社会里吗?那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关注所有的高中生——不只是关注那些能够进入大学的“好”学生,更要关注那些可能进不了大学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两个群体之间,也可能只隔着一道机舱门。这才是今天高中教育可能面临的真正危机。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分裂的两个群体,尤其是一个群体的成功建立在另一个群体的失败之上。

     

        高淑英:事实上,高中生正处于富有幻想和理想的年龄,他们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认识自己。所以,高中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愿望。我理解高中教育的价值在于“激趣立志”。

     

        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生潜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十二大类职业倾向,几十个职业方向,根据目标激励,人格养成,能力构建的课程理念,建立了“以人生规划教育为主线,构建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倾向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人生规划、学科基础、职业素养及创意设计等四类课程,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政治教师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所选择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职业发展方向,开设了“学生公司”“青年理财与创业”“时政评论”“微电影”等课程,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拓展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素养。

     

        “学生公司”是专为喜欢管理、经济、人力资源、财会、营销的学生提供的课程。学生每4至5人组成一个团队,成立一个公司,确定公司名称、文化理念、产品及组织架构,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共同研讨企业运营策划书。5年中,同学们设计了40多个公司策划方案,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同学们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中学生未来企业家峰会,他们把学科知识与文化理念结合,进行创意设计,取得优异成绩,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学生说:“比赛中每一秒的思考都是一种收获。企业家的每一句忠告都是一种收获!这个过程让我知道了只有团队才能成功,跌倒并不可怕,只要你还想站起来!”“我知道了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课程给予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

     

        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聚焦学生素养,发现、发挥学生优势,通过优势发展强项,增强学生良好体验和自信,实现自我教育,让普通的孩子不普通。

     

        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真正的教育之风将会拂去这些尘土,帮助人建立起正确生活的精神基础。高中如何改变——

     

        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

     

        秦春华:在讨论高中教育时,我们尤其要关注两个数字:一个是高中毛入学率87%,另一个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前一个数字表明,我们国家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接受了高中教育,后一个数字表明,我们国家年轻人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这两个数字决定了我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升学”转向“生活”。上学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但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全部用于正式教育。

     

        如果我们把高中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升学上,将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不公平。未来只有少数人能够升入大学,或极少数人能够升入好大学。对于那些不可能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定位在升学上的高中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对于那些能够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不公平。因为一旦以升学为目标,学校资源就会流向能够对升学率产生最大贡献的领域,这只会对考试成绩最顶尖的那部分学生有利,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另一个后果是学生有可能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在许多人的理念里,教育等于上学,上学等于接受并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等于记住知识点和唯一答案。知识点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但它们解决不了人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内心的挣扎,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艰难抉择,以及精神上的救赎,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总有一天它们会反过来吞噬掉人的灵魂。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真正的教育之风将会拂去这些尘土,帮助人建立起正确生活的精神基础,救自由的灵魂于蒙昧之中。高中生恰好处于心智将成熟未成熟的阶段,更需要成年人对他们进行心灵上的呵护和引导。因为孩子正值青春期,家长往往对此束手无策——许多孩子根本不和家长交流——这个责任只能而且必须由学校承担起来。

     

        顾明远: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应该针对哪些要点进行?我想有几项工作要做: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志向

     

        我们常讲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但要让学生会选择,就应该有教师的指导。学校应该设立学习指导教师,学生一入学,指导教师就要了解该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而不是简单的走班制,让学生网上选课,应有老师指导。

     

        (2)开设生涯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让学生了解自己,扬长避短,规划自己。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生命教育”和“生命课堂”的理念,通过生动活泼、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中就提到:“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

     

        (3)高中教师最好到初中走走,了解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

     

        初高中教育要有机地衔接。过去的完中,初、高中都有,教师初、高中兼教,能够了解学生。现在,初、高中分开,许多新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因此,我主张重点高中应该办初中,甚至一以贯之衔接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4)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是分科教学。分科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它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学科上进一步学习,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整合课程。

     

        国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STEM课程,即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结合起来,基于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最近,又把艺术加进去,成为STEAM课程,值得我们借鉴研究。

     

        (5)培养方式需要改变,要重视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

     

        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条件。以往的教育以集体学习为主,班级授课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中等学习水平,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促进了课程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但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不等于个人单独学习,而是基于项目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探索,有些项目学习还需要集体完成。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多专家的集体努力。因此,提倡个性化学习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