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时的福建省福州漆文化,日前以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的形式再次绽放异彩。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也在双年展期间揭牌成立。福州脱胎漆器曾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20世纪末以来,受体制转换和市场冲击等影响,福州漆艺变得羸弱起来,当地引以为傲的漆器大厂也相继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福州积极搭建漆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科技和人才,让漆艺“壮”起来;打造漆文化品牌,建立漆文化市场体系和产业链条,让漆艺“活”起来。目前,福州漆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千年漆都,向人们展示了一条非遗保护发展之路。
双年展引领漆艺热
福州朱紫坊内,安泰河畔,2016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在这里举行。展览以“漆语时代”为主题,来自国内及日本、德国、西班牙、法国、美国、韩国、越南等国漆艺家的625件珍品参展。同济大学教授、福州漆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阮界望表示:“本次双年展既是国际漆艺的交流盛会,也是中国现当代漆艺的一次回顾与梳理,突出了漆都福州在我国乃至国际漆艺界的影响与地位。”
作为我国漆艺重镇,福州自南宋起就有了漆器作坊。到清代,随着福州脱胎漆器的成熟和发展,这里更成为漆器集散地和漆艺人才高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州漆艺家创立的漆画艺术,成为与国画、油画、版画等并立的独立画种。
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的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福州获得“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称号。
双年展展厅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南后街,在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在老百姓的家庭院落,福州漆艺活态传承、动态发展,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日本漆艺大师大西长利说:“福州不愧是中国的漆艺之都,这里琳琅满目的作品与物品,让我大开眼界。”
以科技和人才壮肌体
20世纪末,福州漆艺经历了一个沉寂时期,拥有数千工人的福州脱胎漆器一厂、二厂相继倒闭。“原来的慢工细活式的制作工艺、师傅带学徒的培养方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福州漆艺要重现辉煌,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福州漆艺研究会会长汪天亮说。
近年来,福州出台保护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实施办法,成立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的带动下,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工业机械技术、3D打印技术和髹饰方法的结合,创新发展了漆器制作工序,漆器产量质量均得到提高,极大地改变了漆器行业主要依赖手工操作的传统业态。同时,福州漆艺注重与创意结合、与生活结合、与新材料结合,在跨界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人才培养方面,福州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漆艺专业,同时实行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带徒津贴制度,双管齐下培养漆艺人才。
汪天亮曾任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他介绍,闽江学院在福建最早设立漆艺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漆艺人才,被称为我国漆艺界的“黄埔军校”。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这个项目就是由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领衔申报的。
“在现当代漆艺的实践中,福州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勤群说,“从近现代福州漆艺的高潮到建构中国最早的漆学科,从改革开放中国漆画创作的勃兴到如今漆艺的创新发展,福州漆艺走在漆文化领域的最前沿。”
目前,福州拥有漆器企业200多家,行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超过100人。
靠市场与产业活经络
朱紫坊是福州正在打造的漆艺文化街区,这里漆艺茶社、漆艺创作室、青年驿站、漆艺品牌展示馆等鳞次栉比。
双年展期间,福州漆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研究院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由公司注资成立,进行市场化运作。研究院将被打造成为漆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库、漆创新人才培养的传习所、国际漆艺交流的营地、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器。
福州还建立漆艺众创空间,通过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共享,搭建市场开拓、项目对接、金融支持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为漆艺创业团队(创客)提供各项服务。
2015年,“漆文化品牌建设”被列入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福州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项目获评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福州漆艺研发中心项目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从技术研发到项目孵化、政策扶持,福州打通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为古老的非遗通经活络。
(本报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