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科学绘画师卢济珍

    远离尘嚣 为鸟“写真”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张桂芬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06版)

        【新闻人物】

     

        飘逸雅致的丹顶鹤,袅娜轻盈的黄鹂,绚丽的孔雀,活泼的鹦鹉,安静机警的猫头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鸟类画像,不是出自艺术家之手,而是来自一位科学家。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科学之眼,艺术之笔——卢济珍鸟类科学绘画展”,86岁的科学绘画师卢济珍,将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341幅鸟类科学绘画作品,捐赠给浙江自然博物馆。

     

        卢济珍,当代著名鸟类科学绘画师,祖籍浙江台州临海,19岁那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学习画布图案设计,曾师从中国现代“设计之父”雷圭元。1953年,卢济珍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她的工作就是跟随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为他的研究绘制鸟类科学插图,她也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鸟类科学绘画师之一。1964年,卢济珍调动到广州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现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继续从事鸟类科学绘画工作。

     

        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为描述科学发现而服务,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在卢济珍的画中,鹤是立在沼泽地里的,而非传统中国绘画中那样站立在松树上。“从自然科学角度讲,鹤是不能站到松树上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的鸟类学专家范忠勇解释,因为鹤爪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后趾无力攀附住树枝,不能像普通的鸟类那样轻盈地停在树枝上。而且,鹤是生活在沼泽等湿地环境的水鸟,不会出现在松林中。范忠勇强调说:“卢老师的作品基本是对着标本,一点点观察、创作出来,忠于自然现象,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中国科学绘画起步时间晚,鸟类科学绘画更是鲜有借鉴,卢济珍将国画工笔画的技法运用到科学绘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其35年的工作生涯中,卢济珍共为《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八卷》《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鸟类系统检索》等30余部著作绘制了鸟类插图,个人出版了《鸟谱》《中国经济鸟类彩色图谱》《中国鸟类百态》等著作,还制作过两套可用于科普教育的彩色幻灯片,可谓硕果累累。

     

        西方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很早就开始注重科学绘画的研究和收藏,科学绘画作品在国外艺术品市场上也一直广受欢迎。在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目前为止仍然以标本类藏品作为收藏对象,对科学绘画关注较少。

     

        记者了解到,卢济珍捐赠的作品是浙江自然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入藏的首批科学绘画作品,填补了该馆在自然艺术类藏品收藏方面的空白。这些画作是卢济珍1953年至1987年间创作的,不仅有铅笔画、钢笔画、水墨画、彩色画等多种类型,还有少量绘画步骤及草图。

     

        “她有家乡情结,这次捐赠也是完成了她回报故乡、落叶归根的心愿。”范忠勇说。

     

        远离尘嚣,一生坚守。卢济珍这位老艺术家把这辈子的精力都献给了这项科学事业。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为一代代鸟类科学研究者和观鸟爱好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物种鉴定、科学普及的材料。(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张桂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