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内研发6套信息管理系统,几百万条动车组列车正晚点数据实时精准推送到车站,平均每天1700次(处)的站点设备养修分毫不差,管区内近万公里营业线上每趟列车的运行状态、空置线路和可调拨车辆一目了然……信息管理系统有力保障了长三角地区日均1200余趟动车组列车的安全开行和日均140余万旅客的顺利出行。牵头开发者就是上海铁路局信息技术所的80后高级工程师晁京,一位让高铁驶上信息轨道的“创客”。
两年前,上海铁路局重点攻关课题“施工电子登销记系统”研发重任落在晁京和他的团队肩上。这一系统涉及全局25个车务站段、700余个行车室、近500家施工与监理单位,用户总量近3万人。从调研设计、系统架构,到功能流程、测试实施,研发工作进展得异常艰难。
晁京凭借不认输的精神和强烈的技术自信,带着团队4名成员分析、调试、改进。跟踪、使用最新软硬件技术,采集指纹超15万枚,录入近30万条基础数据,千百次模型演算,经历236次失败,终于攻克了并发访问峰值高等一系列难关,系统于201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将以前20分钟才能完成的人工登销记变为2分钟内指纹确认完成,极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施工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准确掌握远在千里之外的施工现场组织情况,填补了施工安全智能化管理的空白,在全路处于领先水平。”上海铁路局运输处安全设备科副科长丁玮琪说。
身为“铁二代”的晁京从小就对铁路有着深厚感情。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有更好选择的他义无反顾地进入铁路,成为上海铁路局信息技术所软件开发室的一名“码农”。“仅靠热情不靠谱,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不充电就要被淘汰。”2009年,晁京通过国家GCT考试,成为同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在职研究生。凭着过硬技术和“拼命三郞”的精神,晁京32岁就晋升为上海铁路局信息技术所高级工程师。
“用数据语言搭建软件平台,让高铁驶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轨道,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这是我的人生追求。”晁京说。(本报记者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许文峰 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