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阅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深圳,用17年的时间专注于“阅读”这一份“高贵的坚持”。17年间,每年11月的“深圳读书月”为这座城市探索出了一条推广全民阅读的新路径。
创新,让阅读生生不息
“深圳读书月”活动坚持了17年之久,并能常办常新,甚至成为全城的“文化狂欢”,这与贯穿始终的创新精神分不开。
17年来,紧跟最新的阅读趋势,深圳读书月每年都策划出许多新活动,以“深圳读书论坛”为例,从首届只有相对单一的嘉宾演讲,逐步增加采访、互动、创办历史的天空下对话等等,内容更加生动。
在今年读书月的重点活动中,创新活动占到37%,创历史之最。这些活动既新颖又“接地气”,培养了全民阅读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年的读书月活动共有1300万人次参与其中,是2000年首届170万人次的近8倍。
11月24日,国家文化资金重点扶持项目“全民阅读App”在深圳正式上线,除了涵盖40多个品类的50万本电子图书,这款阅读App还整合了深圳读书论坛、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讲书会等深圳品牌文化活动。与此同时,深圳读书月还携手文化科技企业“懒人听书”,推出“好书留声”项目,通过新的方式传递有声阅读内容,让传统阅读获得“从看到听”的创新。
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要推动全民阅读,除依托传统出版和实体书店之外,必须立足于读书活动由传统阅读向网上延伸的现实和趋势,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阅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加强数字出版和引导网络阅读两个主要方面着眼,全面促进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读好书,让阅读走得更远
“在一座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城市中,什么能让你安定、沉静下来?那就是阅读。”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总顾问王京生说。
全民书香润墨,阅读行稳致远。从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连续4年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全民阅读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转折阶段。
“倡导全民阅读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培养好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培养读好书的眼光,两者之间要统一。”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告诉记者。
一方面往下扎根,另一方面往上提升,推广全民阅读,深圳的另一个着眼点正是好的读书眼光的培养。从首届读书月开始,组委会就开始聘请在文坛、思想理论界的知名学者作为读书活动顾问,为读书月群策群力、头脑风暴。而“读书指导委员会”,则坚持每年一次向市民和社会公布“特别推荐书目”“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优秀青少年读物”“优秀大学生读物”,举办“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为读者提供优秀、专业的阅读指引。
“深圳模式”让阅读有保障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修高速公路,每天都有很多项目奠基,但如果没有读书月,我们城市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李小甘表达了深圳坚定推广全民阅读的决心,“读书月不仅要一年一年办下去,而且要一年比一年办得好。”
任何来到深圳的人都会发现,这座城市将“黄金地段”留给了读书人——在深圳寸土寸金的市民中心地带,坐落着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店中心书城。2016年4月1日,深圳市颁布施行《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根据条例规定,今后深圳每个区都要有大的书城规划,新建的住宅区也要有小书店作为配套,在繁华的都市中为群众留下一片充满书香的小天地。
在具体落实层面,深圳市政府则在探索中完成了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变,从第五届读书月迄今,实行政府委托承办机制,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丰富书业经验的文化企业承办,加大市场化运作,充分吸纳社会资源,消除了以往行政事业单位“办文化”效率低下、模式僵化的问题,为推广全民阅读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也要做推广全民阅读的特区。”17年来,深圳已经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深圳模式”,即“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全民阅读推广运行模式,保证了政府的主导性,调动了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了活动的多样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带动了深圳人对全民阅读的持续热情和执着追求。(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