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42年的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技术大学之一,2008年更名为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这所曾经严禁外国人进入的神秘学府,近日邀请光明日报记者前往,参观访问这里的俄罗斯一流科学实验室。
该学院长期致力于核能研发,并在核物理、基本粒子、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微波电子学、光子学、自旋电子学、辐射束技术、超导和受控热核聚变、智能计算机系统、核医学和医学物理学等领域获得了科研和教学上的显著成果。
在学校主楼图书馆会议室,奥列格·纳戈尔诺夫副院长向光明日报记者介绍了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情况。他特别提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曾经为中国培养过不少科学家,目前学院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保持着紧密关系,“我们希望与中方的合作进一步加大”。
纳戈尔诺夫介绍说,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前身是莫斯科弹药机械研究所,曾是苏联核能研究基地,至今仍在俄原子能研发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俄国家核能集团“俄罗斯原子能署”的主要合作伙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也在日益深化。
不难看出,这个一度神秘的涉核学院现在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非常活跃。除了俄罗斯,学院还为欧洲国家、中国、美国、越南、哈萨克斯坦、约旦等国培养过原子能专家。学院的师生参加了很多国际科研项目,例如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超环面仪器、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和紧凑渺子螺管探测器项目,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项目。学院也积极参与了法国的国际热聚核变实验反应堆项目,意大利的反物质探测和轻核天体物理载荷项目、中微子探测器“冰立方”(ICECUBE)项目,美国的螺旋形径迹探测器项目。
在学院的工程技术中心,阿列克谢·格列霍夫主任向记者介绍了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成果——“肠胃探测胶囊”。该胶囊入口后在体内总共停留8小时,其间不停地拍摄和保存从食管到大肠的完整影像,为医生确认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在学院计算机中心的机器人实验室,记者观看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智能座椅。座椅用声音和手势控制,操控性出色,灵敏度相当高。
学院的自动化控制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谢·萨姆索诺维奇表示,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技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5年之内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机器人不仅可以识别语音和图像,驾驶机车设备,而且还将拥有“融入了情感系统的大脑”。他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人们难以想象的突破,“具有情感意识的人工大脑”必将掀起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新浪潮。
在该校生物工程实验室,记者看到了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颜色的新型材料。在学院的核物理实验室,亚历山大·勃罗兹迪尼亚主任的介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介绍了新一代微中子探测器(РЭД-100)的研发状况,并特别讲解了旨在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事故容错燃料”。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校园规模庞大,一栋栋房子从外表看既像是实验室,也像是工厂。据安排此次访问的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科技报道负责人亚历山大·季特科夫介绍,尽管学院的研究项目众多,研究方向繁杂,但原子能研究仍然是主攻方向。此外,该学院将推出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标准的核技术管理领域硕士课程,将为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以统一标准培养出掌握一整套核技术领域知识的高级专家”。
(本报莫斯科12月1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