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1月29日电(通讯员肖鑫、王强 记者颜维琦)最新一期国际血管领域权威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日前发表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景在平教授领衔的“升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疗效评估”研究成果。业界认为,这一研究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A型夹层“从单中心临床应用,到多中心临床验证,再进一步推至临床实际应用阶段,是对国际学术界极具价值的贡献”。该项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累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是最为凶险的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有研究报道急性期死亡率每小时上升1%,两周内死亡率高达75%以上。以体外循环为基础的开胸大手术一直以来是升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升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死亡率可达26%,而28%的升主动脉夹层则由于各种原因被认为不适宜开胸手术,其死亡率高达58%。目前,虽然腔内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甚至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但一直无法有效应用于升主动脉的治疗。其原因主要在于升主动脉解剖学特点复杂,前有冠脉、瓣膜、心脏,后有供应脑部血供的弓上分支动脉,且升主动脉生理学特点复杂,血流压力高流速快,管壁位移和变形幅度大,加之升主动脉夹层的危重性,国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升主动脉在国际上一直是令人生畏的腔内微创治疗“禁区”。
景在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开始探索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相继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降主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夹层的腔内微创治疗,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指导腔内微创治疗的“主动脉3N3V新分型”。2013年,该团队对升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开创性的探索工作和创新的腔内治疗技术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团队随后开展更加深入的临床研究,通过更严格细致的临床随访,获得长达6年科学可靠的随访结果。国际血管领域专家撰文赞赏该项工作:“此项升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长达6年的随访研究,标志着人类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学术界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实现A型夹层微创治疗的创新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