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中国梦的现实观照和天下情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30日 16版)
    唐洲雁
    董振华
    郝立新
    孙熙国(头像由本报记者郭红松绘)

    编者按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

     

        中国梦一经提出,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当前,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中国梦”提出四周年之际,本版特邀四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梦的现实观照和天下情怀展开理论对话,与读者分享。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

     

        嘉 宾: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唐洲雁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郝立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孙熙国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主持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拨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弦,牵引着海外华人的思绪。中国梦熔铸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接续奋斗、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梦这一战略构想和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唐洲雁:梦想筑就人生精彩,梦想承载民族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任务,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奋斗历史,揭示了当代中国“由大到强”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新时期。在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愈加清晰。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只有充分发挥中国梦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奏响时代最强音,我们才能在不断开拓中国道路、振奋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董振华:面对当前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关键是要抓住人们的普遍愿望,谋得共识。中国梦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郝立新:中国梦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对奋斗历程的科学总结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价值凝练。美好的梦想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梦已经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中。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新发展理念,都贯穿着中国梦的价值指引。换言之,中国梦蕴含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中。

     

        孙熙国:中国梦源自时代的感召和人民的呼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群众要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同时,还要对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作出理论解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

     

        主持人:随着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都在关心和研究中国发展道路、政策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共同追求好日子的过程中,中国梦展现出怎样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意义?

     

        董振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推动同各国发展互利共赢的国家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外交总体布局,有效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国际场合就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引起广泛共鸣共振,赋予了中国外交理念新内涵。中国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梦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倡导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协力共进、倡导和谐。

     

        郝立新: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民族历史”逐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交织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梦不是强权梦、霸权梦,而是和平梦、共赢梦。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会称霸,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民族,实现中国梦之路必然是和平发展之路。

     

        孙熙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福祉的事情。第一,中国梦对世界具有“生存性贡献”,即中国道路使中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而没有把贫穷和灾难输出到其他国家;第二,中国梦对世界具有“发展性贡献”,即中国道路不依靠对外殖民和武力扩张的方式解决国内经济矛盾、实现和平崛起;第三,中国梦对全世界具有“文化性贡献”,即中国道路向世界展示了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仁义”“和合”文化,更具道义担当与持久魅力;第四,中国梦对全世界具有“和平性贡献”,中国道路使世界力量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第五,中国梦对全世界具有“开拓性贡献”,即中国道路为世界各国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

     

        唐洲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也是中国梦展现出的最为博大的“天下情怀”。梦想是人类共通的国际语言。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在追求现代化,追求民族发展、人民幸福。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追求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追求和伟大梦想。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现代化不仅仅是世界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必将绘就一幅与世界人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主持人: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应如何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郝立新: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探索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自觉。坚持走中国道路,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二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着力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唐洲雁: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为什么我们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稳、走得好?关键是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始终立足国情,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孙熙国:“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只能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苏东国家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却并没有跃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实践看,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董振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它涉及道路问题、方向问题。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和发展带来的问题,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还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沿着这条适合中国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坚定前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