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
5年时间,1800多个日出日落,中国文艺家们脚踏大地,心怀人民,聚精会神搞创作,潜心静气出精品,收获了无数令人激荡、令人回味的作品。5年一次的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既是文艺界的盛会,也是回望与总结中国文艺园地5年来成果的契机。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点亮了文艺工作者心中的明灯。文艺工作者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杜绝浮华,静心聚气,点滴打磨,反复推敲,他们在发挥工匠精神,创作艺术精品的过程中,力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坚守:潜心静气创作
2015年9月,《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生命册》《繁花》《黄雀记》等5部作品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标志着2011年至2014年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盘点这5部作品、5位作家,不能不感慨“功夫不负有心人”。格非、李佩甫、苏童多年来孜孜不倦埋头创作,他们的这3部作品均经长时间构思酝酿,呈现出作者最有代表性的创作风格;王蒙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60年,这位年届八旬的文坛老将至今仍晨起即书、笔耕不辍,时刻关注着时代与人民;金宇澄做了20多年文学编辑,默默为人作嫁衣,他以沪语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被称作“高浓度写作”,素材够写好几部小说。
不肯坐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拒绝闭门造车脱离时代人民,这成为众多文艺家的自觉追求。贾平凹的《带灯》把镜头瞄准社会基层的乡镇干部,《极花》关注被拐卖妇女的命运,写出当下农村的种种矛盾与纠葛。他说:“我不爱那些书斋里胡编乱造的作品,相信读者也不爱,读者爱的是作家投入真挚的感情、有亮点的文字。”王安忆《匿名》表现大时代变革中个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刘醒龙《蟠虺》刻画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群像,刘庆邦《黑白男女》讲述矿难过后生活重建的故事,迟子建《群山之巅》刻画白山黑水之间的爱恨情仇,孙惠芬《后上塘书》讲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伦理之变……
“大家的心态变得沉静,对自我的要求更高了。过去大家见面会说我的书印了多少,现在更多地在谈艺术,谈时代,谈探索和创造。”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如此谈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他所感到的变化。中国曲协主席姜昆的反思亦颇有代表性:“应该把心静下来,踏踏实实写一些真正能够留下来的作品。没有作品,谈什么演出,谈什么为人民、大众服务?”
2016年5月,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这部讲述浮躁时代里如何坚守匠人精神的电影,凝聚了吴天明无数的心血:已经72岁的他,剧本改了很多稿都不满意,最后闭关一个半月逐字修改,经常改到痛哭流涕。这部电影上映后曾经历一波三折,但最终证明:观众终会把掌声和票房,献给一部好电影,致敬艺术家对理想的坚守和对艺术的追求。
使命: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立足于个体生命与国家关系的影片,创造了主旋律影片的历史新高。
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产生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文艺家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思,在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刻,从未缺席。
党的十八大后,反腐力度加大,深有感触的艺术家由此创作出众多优秀的反腐作品。周大新的《曲终人在》、尤凤伟的《金山寺》、凡一平的《非常审问》、邵丽的《第四十圈》、杨少衡的《酒精测试》等作品获得读者喜爱。回应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东西的《篡改的命》探讨了“农民进城”话题,须一瓜的《别人》对医患关系、食品安全等热点进行深度扫描。
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而人民是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剧作家陈彦以数十年与戏结缘的经历写出了小说《装台》,为一群常年为专业演出团体搭建舞台布景的普通人立传,抒写他们的欢乐与烦恼、热闹与冷清。“70后”女作家周瑄璞从构思到定稿历经近十年,推出《多湾》,描述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奋斗故事,塑造诸多西北平原上的坚毅女性形象。在一台“向人民汇报”的舞蹈专场展演中,双人舞《哥哥》取材于哥哥常年呵护残疾弟弟的真实原型,扎根生活,催人泪下。豫剧《焦裕禄》、淮剧《小镇》、评剧《母亲》、沪剧《挑山女人》、秦腔《西京故事》等等,均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当代文艺画廊增添了新的典型。
回望历史,文艺家们亦从中寻觅创作的灵感,重温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前路再远莫忘记哟,一片初心为谁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印青、邹静之、田沁鑫等艺术家历时三年主创的歌剧《长征》,以宏大风格和当代视角再现了长征精神。像这样荡气回肠的优秀作品如群星满天,数不胜数:影视剧《百团大战》《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北平无战事》,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筑梦路上》《东方主战场》,戏剧《西安事变》,文学作品《吾血吾土》《火印》《抗日战争》……
“我们的作家在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中,因为人生体验与艺术历练两个方面的不断长进,创作更具艺术的勇气与生活的底气,从而也使整体创作更接地气,更具生气。”这是评论家对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总结,又何尝不可看作是对整个文艺创作“现实性”引领时代风尚的概括?
创新:直面时代挑战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写作30多年、在中国有极高知名度的作家,赢得全世界瞩目。此后,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郝景芳获得雨果奖……越来越多中国作家被世界认可的同时,中国文艺正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坛艺苑之中越来越重要的创造性力量。
当莎士比亚笔下的大将军与汤显祖笔下的弱女子相逢,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几个月前,越剧名家茅威涛率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携新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前往英法德奥4国进行巡演,实现了一场艺术的跨时空对话,亦为“文艺家如何应对时代挑战”的命题,奉献了自己的答卷。
近几年来,文艺创作者积极探索艺术创新,新的文艺形式和样式勃然兴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凭借“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获得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自发追捧,被誉为“国产动画新标杆”。《大鱼海棠》从《逍遥游》《山海经》等古籍经典中汲取灵感和创意,以美轮美奂的中国画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细节,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此外,电影《战狼》《智取威虎山》《狼图腾》,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品,也纷纷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文艺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直面时代提出的挑战,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新课题。当人们一度嗟叹“诗歌辉煌不再”时,在美术馆、咖啡馆、书店等文化空间,诗歌活动有了稳定的受众;借助微信等平台,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前些年,文学期刊经历了订数减少等阵痛,而如今,《诗刊》《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等文学期刊守望文学尊严和文化魅力,坚守高品质,鼓励文本创新与实践,与新媒体平台等联手,使“文学期刊坚守回暖”成为新的文化现象。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当代文艺家是中国伟大变革的在场者、参与者,同时也是伟大时代的观察者、书写者。对于奔涌不息的时代潮流,他们既拥有先知先觉的敏锐,也肩负先倡先导的责任。文艺工作者必将以更多质量上乘、影响广泛的作品,响应中华民族的精神号召,推动时代波涛的滚滚前行。
(本报记者 付小悦 鲁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