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足球在德国更是一种文化

    ——中国足球究竟可从德国学些什么(上)

    作者:本报记者 田园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9日 12版)

        【特别报道】

     

        德国是目前唯一包揽男、女足世界杯冠军的国家,其高度完善的职业联赛体系位居世界前列,完备的青训体系更是深受各国推崇。

     

        近日,中国和德国两国政府代表在柏林德国联邦总理府签订了两国在足球领域深度合作协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该协议的签署仪式。据悉,本协议的签署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之间会谈的延伸。德国足协和德国足球职业联盟都参与到这项协议中。协议签署现场,默克尔对两国领导人就加强德中足球合作的共识正在得到落实并取得实质进展感到高兴,表示德方愿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着世界第一体育运动之称的足球,自诞生起便长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数以亿计的忠实拥趸。具有全民性和普及性的足球运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整个国民的体育素质和精神面貌。

     

        在德国,足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移民文化的标志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象征。众所周知,德国国家足球队有着德意志“铁血战车”的美誉,代表着一种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特别是东西德统一后,1996年联邦德国队夺得欧洲杯冠军,激励着每一个德国人的爱国情怀。此外,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社会背景下,1954年联邦德国队上演了勇夺世界杯的“伯尔尼奇迹”,激励了德国战后的经济复苏。

     

        如今,在德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可以看到来自不同种族的面孔,比如土耳其后裔的中场核心厄齐尔和加纳混血防守中坚博阿滕,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如今不断融合包容的德国社会。在柏林一个小区的足球场地上,来自土耳其、伊朗、乌克兰的移民小孩,与柏林当地儿童一起挥洒汗水,团队协作,于无声处促进着社会的团结和移民的融入。

     

        足球还是德国人的社交方式和家庭活动方式。周末叫上几个好友一起去酒吧或者现场看球,已经成为德国人重要的放松方式。在有着欧洲最好氛围的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球场,光明日报记者发现许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观看比赛,并向孩子们讲解场上形势和足球理念,教育其学习场上球员的拼搏精神。小球迷们穿着偶像们的球衣,甚至还有机会在俱乐部训练场地接受偶像的指导,这对其球技的进步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影响。

     

        优秀的足球文化为德国足球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良好的足球发展氛围推动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加上国家队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更多的德国民众受到激励,投入到以足球为代表的体育运动中,形成良性循环。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德国足球群众基础扎实得无以复加:德国共有超过630万名注册球员,相当于平均每13人中就有1个注册球员;德国足球人口超过1630万,也就是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稳定、长期参与足球运动;此外,德国还有16万比赛官员,2.84万持有欧足联B牌照的足球教练,5500名A牌照教练,专业教练超过1000人。

     

        实际上,在21世纪初,德国足球也曾遭遇低谷,连续在欧洲杯上未能小组出线。为此,以德国足协为代表的德国体育主管部门痛定思痛,制定了“再生计划”,用了10余年时间,为德国足球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最终德国男子足球队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夺冠,收获两德统一后首个男子足球世界杯冠军。

     

        德国足协所谓的“再生计划”,直接来讲就是重视青训,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年轻球员。德国足协和德国职业联赛俱乐部,从场地、教练、训练体系和赛事等诸多方面,重新梳理整顿了整个德国青训体系。以解决踢球场地问题为例,德国足协在全国重新布局了390个足球训练基地,每个训练基地可供70个俱乐部使用,保证不同城市区位的孩子都能有场地踢球。许多足球训练基地的草皮都有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和浇水,质量不亚于中国许多专业足球场。此外,德国足协和足球研究所专门研发制定标准化的青训教材,5岁到18岁的球员都按照教材进行专业化训练。

     

        (本报柏林11月28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田 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