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长期以来,孙中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民党尊之为“国父”,中国共产党誉之为“革命先行者”,学界对于孙中山也是兴趣盎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各种学科的角度,或以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为范围,围绕着孙中山展开研究,形成了“孙学”这门“显学”。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孙中山完整的传记,却寥寥无几。新近,尚明轩撰写的《孙中山图文全传》,成为这类专著的扛鼎之作。
从《孙中山传》到《孙中山图文全传》
尚明轩年逾九旬,从事孙中山研究五十余年。1979年,尚明轩的《孙中山传》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完整的孙中山传记。这本书成为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读书籍,是研究孙中山的入门读物。该书力图忠实于历史,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给予孙中山正确的定位,并提供了孙中山一生活动的基本线索。但是,受到一些原因所限,有些观点不够准确,且受史料和篇幅的限制,未能全部涵盖孙中山丰富而复杂的事业和思想。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无论是史料的挖掘还是人们的认知方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尚明轩依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孙中山的研究。他参与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的编辑工作,担任第二、三、四卷的主编;此后,他先后撰写《孙中山生平事迹追忆录》(合编)、《孙中山的历程》(主编)、《民国之父孙中山》等著作,2008年他修订1979年版的《孙中山传》,2013年新的《孙中山传》将内容扩充至80万字面世,2015年他主编的《孙中山全集》(十六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他先后发表与孙中山相关的史学论文一百余篇,分别刊于国内外有关史学报刊或论文集之中。
不仅如此,尚明轩对孙中山亲近的人物展开研究,出版《宋庆龄传》(合著)、《宋庆龄年谱长编》(主编)、《廖仲恺传》《何香凝传》等。
正是有这样充分的准备,尚明轩有能力撰写《孙中山图文全传》。
集社会之力的“孙学”
除了充分掌握史料、多年潜心研究以外,尚明轩也得益于学术同仁研究孙中山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成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编辑出版《国父年谱》《国父全集》(六卷本)以及吴相湘所著的《孙逸仙先生传》;八十年代,大陆出版《孙中山年谱》和《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上海以陈旭麓领衔出版《孙中山先生集外集》《孙中山先生集外集补编》,为进一步研究作了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性工作。
随后,广州以中山大学为基地,陈锡琪率众编辑《孙中山年谱长编》,运用中国史学传统考据的精神,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相关人物为纬成书,其长处是不但收录了孙中山本人的文选,还参照报刊、档案、他人日记、来往信件等等。与此同时,黄炎、王杰、李吉奎、林家有、桑兵、尚明轩、朱宗震等研究者,努力于孙中山全集的再编,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与日本、孙中山国家思想建设以及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等不同的角度,撰写孙中山这位历史人物。2015年《孙中山全集》(十六卷本)面世,为目前最全本孙中山集。
新生代的研究者,更多选择以政治制度、法制、行政管理、社会意识、文化生活以及现代化等等为视角,审视孙中山。
对于孙中山的研究,林林总总。用功之深、用力之大的孙中山传,应该呼之欲出了。
图文并茂的佳作
正因为近三十多年来,学界对孙中山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化,所出作品易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者眼里缺乏新意,而在读者看来艰涩无趣。但是,尚明轩所著《孙中山图文全传》在吸收新史料、提出新观点的同时,收集了631幅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全书生动起来。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孙中山,对于中国社会有特殊的意义。孙中山诞生以来,正值“百年锐于千载”的年代来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变化之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仅仅用语言很难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图片却可以让人们了解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既是孙中山个人的画传,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画传。正因为如此,图片的收集和考证,需要深厚功力。
《孙中山图文全传》含有大量的人物图片,名字是我们熟悉的,但形象却未必。本书结合史实,将这些人物一一呈现,有仁人志士的照片,比如武昌起义时牺牲的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遗像;有与政治活动、事件有关的人物(如袁世凯、张作霖等)的照片;也有组织集体照,以及孙中山与友人的合影。可以说,这也是一本政治史、革命史的画传。
书中还选用不少孙中山的题词墨宝、重大事件的电报、文件等图片,有一些有趣的图片,比如曾经颁奖给孙中山的夏威夷国王架剌鸠的照片,再现了孙中山的生活。书中所载孙中山逝世后的祭奠活动照片,以及为纪念孙中山而印制的邮票图片,都以示后人对于孙中山的缅怀。一般画传,文字仅仅起到注释的作用,《孙中山图文全传》却拥有60万字之鸿篇巨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回忆录等,尽可能还原历史。
尚明轩注重将孙中山嵌入当时的历史,擅长先将大背景娓娓道来,再谈孙中山,同时配合着图片,拉近读者与孙中山和当时社会的距离,成就了这本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的传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