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的作品,都是火热生活的馈赠,扎根人民的印证。生活气息浓郁,向上之气蓬勃。刚出版的新著《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他四下扬州,采访民警陈先岩写出的。作为社区民警,陈先岩忠于职守,心系百姓。他有一份悲悯情怀,对百姓的爱已超出社区,超出职业,上升为一种大爱。他把心思都放在社区的安宁上,把百姓当亲人,乐此不疲。社区老人把遗嘱交给他保管,身后的财产交给他处理,100多人联名写信要求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他重回社区……这份信任和期盼,让公安干警守护平安、温暖百姓的宗旨变得形象立体。陈先岩用心血赤诚情怀搭建起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温暖桥梁。
陈先岩是新时期的民警,李迪深度观察,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善于摸索尝试社区治理的新路径,肯思考,有方法,勇于实践。组织应急队,成立居民自治小组,设立社区专项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治安防范等,依据社区自身特点,尝试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中,陈先岩不畏困难、敢想敢为、不断创新的形象,真实可信,可触可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生活与发现,吃透与感悟,李迪用作品进行了形象诠释。他坚持向生活的最深处努力探寻,用满腔的赤诚拥抱平凡而沸腾的生活。当然,对生活的深入和汲取,也为李迪带来了内心的充实与丰盈,激情的奔涌与艺术的升华。在李迪的笔下,可以充分感受时代与生活的脉动,感受热爱与真诚,感受生活给予作家充满能量的馈赠。古往今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作家深深融入生活的结晶,包括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盼、存在和死亡,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等等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李迪始终坚持在生活这口井里不断开掘,因而他的作品给人明丽温馨之感,这里也浓缩着他对生活与时代的感悟和感恩。
当前文艺创作在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上存在浮躁、拜金、低俗等现象,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主要原因就是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这是一个物质飞速积累的时代,诱惑增多,繁花迷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创作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以往相比似乎也有不少捷径可走,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让“事必躬亲”不再成为获得生活体验和创作素材的必经之路;新媒体的普及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板凳不必坐得十年冷;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也催促着文艺创作快产多销;碎片化和娱乐化的阅读习惯,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等,都导致文艺创作逐渐脱离生活,脱离真实。而李迪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今天的创作者如果不能深入日益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不能触摸生活的真实生态,从中感受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感受蕴藏在群众中无穷的创造能力和最美好的品格,不能身入、心入、情入,就不能感受崭新的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呈现现实生活的精彩图景。
李迪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生活味道和泥土芬芳。这部作品,虽然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李迪却将每个人每件事讲述得委婉曲折、灵动鲜活,充满现实的温度和清新的表达,平凡的生活变得温暖而有意义。这是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写作对象充满真情的艺术印证。
什么样的作家才能写出散发生活芬芳的优秀作品?什么样的感情投入才能引起百姓的广泛共鸣?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从李迪身上可以得到鲜明印证。一如土地的丰实,天空的澄澈,艳阳下的花开满树。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