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建设正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规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新办地方本科高校已经确定其向应用型发展的方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新办本科高校吸收并接纳。
国内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和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对于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来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刚刚开始,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产教融合的政策保障力度不足。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权利和义务尚不明确,同时缺乏必要监管和法律法规约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自觉性不足,规范性不够。各级政府针对新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目前,财政对高校的支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普通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针对性财政支持缺乏。普通高校虽有与企业合作的愿望,但在缺乏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预期收益存在顾虑,往往处于观望状态。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尚未建构。产教融合和学校教学工作类似,若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截止到目前,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应用转型本科高校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机构等共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对产教融合效果进行考察和监督。
从高校内部环境看,一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尚未彻底转变。新办本科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根深蒂固,教师从学术型向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转变存在困难,部分教职工对应用型转型发展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就是降格为高职,产教融合在高校中存在“高层热,中层温,基层冷”的现象,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一定阻力。二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任务艰巨。目前,新办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课程体系,与应用型要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存在学非所用、就业难等问题。学校必须突破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框架,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职业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与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存在差距。新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偏低,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实践经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尚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产教融合能否持续深入开展,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三者构建一个权责明晰、相互合作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关键。政府需要设立固定机构,对产教融合的各主体进行审批、监督、评价。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间、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多层次协调机构,明确产教融合协调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大产教融合的组织保障能力。构建全方位财税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企业要依托行业优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
应用转型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在顶层设计和机制体制方面,应当确定把“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使专业结构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相匹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建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学科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调动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行业协会、院校、企业合作信息公共平台,建立起毕业生就业与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双向信息发布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打造一支能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改革培养方式,修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吸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案例式、模拟式、项目式、现场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发新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推进校企分段培养,进一步探索“3+1”“嵌入式”“订单式”、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施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基地、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和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路径,探索“校中厂、厂中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模块必修课,形成教育、训练、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作者系钦州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