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组织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着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家国情怀;这个团体既是“人才库”,也是“智囊团”,从“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在上海法治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到“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等,都有这个团体的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这个团体就是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1986年9月19日,联谊会成立,会员以无党派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统战性的知识分子团体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上海发展日新月异。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时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毛经权回忆。
毛经权与知识分子交往中,觉得一些没有加入共产党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人士,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当时的想法是,“最好成立一个组织,加强同他们的联系,把他们团结起来”。
联谊会成立后,成为凝聚无党派知识分子的载体,不仅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考察、选拔、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创造了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蓄水池”。30年来,这一载体越来越成熟。2007年,知联会成立首个分会“专业人士分会”,吸收上海新的社会阶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70余人;2010年,根据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多,外企管理技术人员层次高的特点,成立“外企分会”,吸收外企高管80余人,从而使知联会的联系面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的社会阶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群体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影响也进一步扩大。2015年,为做好文化界和网络人士工作,又成立了文化和传媒分会。
2010年,联谊会代表无党派人士群体首次承担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上海高房价制约青年人才发展问题”课题和上海市科委“上海农产品安全问题”课题;2011年,顺利完成中央统战部“关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子课题调研任务,相关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创办“复兴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并与会员探讨交流……如今,上海已经形成覆盖全市的联谊会网络体系,有了一个充满朝气、宽松和谐、活跃有序的党外知识分子之家。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