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邓小平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作者:魏晓燕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3日 14版)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新华社发

        【党史钩沉】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同发展。2016年7月颁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指出,信息化正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邓小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奠基者和推动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和推动出台了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论断、思想和决策,从而开启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门。

     

        “信息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赖茂生、王芳编著:《信息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作用越发凸显,“第三次浪潮”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都先后推出国家信息化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面对世界高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浪潮,邓小平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很重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307页)。信息构成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科学决策,必须要有大量可靠的信息;民主决策,必须要有社会化的信息(乌家培:《经济、信息、信息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基于此,邓小平非常形象地指出,“搞管理工作”和进行科学决策,如果“没有信息”,就会“鼻子不通,耳朵不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7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管理和决策上由于“鼻子不通”和“耳朵不灵”等因素所导致的损失至少达到1.3 万亿元(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宣传部编:《中直机关“邓小平生平和思想”论文选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456页)。要做到耳聪目灵,就必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信息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在整个世界中的竞争与发展。在信息时代,国际社会中的激烈竞争,除了市场、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的竞争。因此,谁掌握的信息更为及时、丰富和准确,谁就能更为及时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耿志敏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从而在多元发展中把握世界潮流,在激烈竞争中掌握先机。邓小平对信息的重要作用以及世界范围的信息竞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信息闭塞是我国的一大弱点。我们要在世界潮流中竞争与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了解世界信息。“总之,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如果不能抓住和利用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就会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落伍。他还从信息反映功能角度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来反馈和了解信息。“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由此可见,邓小平把信息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强调信息事关一个国家在整个世界中的竞争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现代化以及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1984年9月18日,邓小平在为创刊两周年的《经济参考报》题词时写道:“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这十二个字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深刻意义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把信息视为一种重要资源。在传统理论和观念中,资源主要是指物质和能源,在邓小平信息资源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信息也是一种资源,而且信息资源还具有较为特别的意义。邓小平的十二字题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价值的判断(陈颜:《邓小平信息思想的逻辑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

     

        其次,信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有效开发。“充分开发信息资源,科学管理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林栋编著:《信息管理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信息虽然广泛存在,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价值也难以自然实现。信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进行动态的、有效的开发。

     

        再次,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服务经济和四化建设。在1984年邓小平题词之前,“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基本上是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内向型和被动型的公益事业”(崔铭芝:《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信息问题的论述》,《东岳论丛》1998年第3期),尚未形成面向经济和四化建设的信息化目的和方针。邓小平的十二字题词,则明确规定了我国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为了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推动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与战略发展。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弱点,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对于信息产业,邓小平认为应重点投入,优先发展通讯技术,“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上入手,我看有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5页)。对于电子工业,邓小平认为应该推动其联合发展和战略发展。他认为我国的电子工业过于分散,容易导致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质量难以上去。因此,电子工业应该联合起来,只有“形成企业集团”,才能“形成力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2~193页)。邓小平的这些信息化思想与指示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3年,通讯与交通、能源项目一起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务院在这一年组建了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明确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用信息化加速工业化”的方针。此外,国家还相继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和“金税”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随之正式拉开。

     

        推动和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信息化人才是关键。无论是信息的生产、研究和开发,还是信息的应用、管理和普及等都离不开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不仅和专门化人才密切相关,而且也和全体人民密切相关,社会信息化的后果必然是把全民带入信息社会。因此,信息化过程中,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在强调培养科技人才和信息化人才以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时,尤为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高瞻远瞩地强调:“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对于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同样也是如此。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在上海市展览馆观看上海十年科技成果展时特意指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按照这一指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被纳入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达到200—300万人,而全日制大学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基于此,我国进行了信息化开放教育的多种尝试,如举办计算机培训班,创办民办高等信息学校,推动“公管民办”开放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5年底,办学机构达到310多个,信息类专科生达到3万多人(侯炳辉编著:《信息化历程上的脚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83页)。正是在邓小平“普及”与“提高”辩证结合的教育原则指导之下,我国信息化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逐步得以提升和发展,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6026〕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