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民营美术馆②】
宁夏银川当代美术馆曲直交错的空间线条层层叠叠,宛若不远处黄河蜿蜒出的历史脉络。刘文锦曾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女性,现在,她以银川当代美术馆馆长的身份,与记者展开对话。
西北地区迫切需要美术馆
记者:当前正在展出的首届“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在这座西部城市引起不小波澜。您能否谈谈为什么要办这次双年展?
刘文锦:首届“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由国际知名艺术家伯斯·克里什阿姆特瑞担任策展人,邀请了来自33个国家73位艺术家参展,旨在揭示当今世界所面对的冲突,并通过全球创造力的汇集建立并表达可能的主张,包含影像、装置、摄影、绘画、雕塑等种类,透过全球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响应当下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变动及破坏等问题,唤起人们的思考。我们举办双年展,不仅要让银川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全球的当代艺术,也想通过展览,为将银川推至全球艺术地图尽一分力量。
记者:大部分的民营美术馆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银川乃至宁夏的人口基数都不大,经济也相对欠发达,您选择在银川建设一座美术馆缘于怎样一种考量?
刘文锦: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运营一座大型当代美术馆,无论在经费、布展、运输、邀约还是在推广等方面,都是一项挑战。但我不认为,经济相对欠发达,文化就也要落后。相反,越是文化艺术资源贫乏的地方对美术馆的需求越迫切,也越有意义。有一个故事在我心里印象很深,巴黎高等美院的托尼·布朗教授去年冬天来到银川美术馆,这里的景致和他的家乡非常像,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他的童年。他说,他的家乡在法国也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但那里建了一个美术馆,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还有个很小的例子,我们美术馆吸纳了当地的失地农民,有的当保安、有的当保洁,有的作了讲解员,他们对这个美术馆充满了自豪。这一年多来,我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改变。
美术馆将当代艺术带入生活和内心
记者:如何让艺术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内心?银川当代美术馆有哪些具体实践?
刘文锦:美术馆不仅承担银川城市的形象推广,更重要的是使当代艺术深入西北民众的生活和内心。我们非常注重其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搭建美育平台,不断提高群众的艺术修养。比如,开馆时我们就做了一个布娃娃展览,用1000个布娃娃带动与1000个家庭的互动和对话。之后开展“寻根银川”老照片展示活动,多方征集600多张银川的老照片,让美术馆与银川这片土地产生更多联系。还有个活动是手绘明信片,有很多学校的学生参与绘画,并印制成明信片,借用手绘明信片的方式,把爱寄回家。我们还在几个高校安排了各类创新体验活动,吸引了艺术院校、近百个中、小学及过万社会民众的热情参与,拉近了艺术与群众的距离。
记者:您对银川当代美术馆当前的运营情况满意吗?
刘文锦:银川当代美术馆诞生一年零三个月,还处在婴儿期。宁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是中阿文化交流的交汇地,银川当代美术馆是唯一以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流为定位的美术馆,一亮相就获得了国际上很大的关注。运营一年多来,美术馆收获了很好的业界口碑,参观量达到了15万人次,在人口总量较小的宁夏,应该说还是超出了预期。整体运营正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但还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
探索美术馆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运营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吗?
刘文锦:运营这么大规模的美术馆,困难肯定有,但我们在尽力克服。美术馆项目从2012年筹备至今,投资费用达3.49亿元,开馆至今的运营费用也超过5000万元。
记者:据了解,银川当代美术馆是华夏河图银川艺术小镇的组成部分,它在艺术小镇整体布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刘文锦:华夏河图银川艺术小镇除了银川当代美术馆,还有国际艺术家村、雕塑公园、艺术史公园、稻田公园、鱼塘湿地公园、禾乐村、国际学校等。它的规划目标是,在未来10至15年内,发展成为一个以艺术、生态、文旅、新农业及新兴产业为特色的艺术小镇。美术馆是项目的龙头,是文化驱动力,我们正在探索“文创+农创+互联网”的模式,未来还将集合旅游、度假、教育、养老等产业形态来反哺艺术事业,为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王丹 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