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不好的影响,我们心里有底。”问起今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是否担心收入下降,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农民高洪林说。让他自信的理由是,他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定向订单劳务对接,几个月下来,赚了不少农业以外的钱。
大力推进定向订单劳务对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这是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吉林省推动农民增收的多个途径之一。今年以来,吉林省围绕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防止农民卖粮难等问题,谋划布局,循序渐进,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多实惠。
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首先要让百姓心安。年初以来,吉林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解读新的收储政策,增强农民群众理解和认同。同时,定期发布国内外各类粮食品种市场信息,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搞好玉米购销。为稳定粮食市场,吉林省还加大产销协作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了30多场大型推介会、洽谈会和产销协作会,并于8月份成功举办2016吉林省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签订粮食贸易、异地代储、联购联销、合作经营等意向性协议95亿公斤。
为了让农民多途径增收,吉林省坚持把破解结构性问题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立足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此让农民的收入多元化。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658.6万亩,比去年减少162.4万亩。其中玉米减少332.6万亩,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分别增加33.3万亩、71.2万亩、58.7万亩,“粮改饲”80万亩。目前秋收结束,又是一个丰收年,多品种种植让农民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防控能力。
在此过程中,吉林省不遗余力地突出品牌建设。围绕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突出绿色、特色、安全,加快“吉林大米”等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今年,全省水稻不但没有形成新库存,而且水稻价格每斤上涨0.1~0.15元,综合增收10亿元以上。同时,加强政策扶持、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杂粮杂豆、休闲旅游、山区经济、林下经济、草原经济的增收贡献率,弥补粮食减收,稳定经营性收入。前三季度,在玉米价格同比下降14%的情况下,全省农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实现5087元,同比增长4%。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玉米生产者实施补贴。截至10月31日,全省已发放补贴资金86.1亿元,占应发放补贴资金的95.3%,除个别土地流转双方存在争议的暂时缓发外,全省已基本按规定时限完成玉米生产者补贴发放工作。
针对市场化收购可能遇到的问题,吉林省还组织各地及各有关部门研究细化市场监管机制,确保农民卖“明白粮”,坚决不允许拖欠粮款、“打白条”。加强政策性库存监管,政策性粮食承储库点开展贸易粮收购的,必须做到物理隔离,落实驻库监管,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各级粮食、工商、质监、价格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违规行为。
(本报记者 鲍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