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谱写《长征交响曲》的漫长日子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始终是催促和激励我努力写好这部交响曲的强大动力。
——丁善德
1958年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创作会议上,传达了陈毅副总理号召文艺工作者创作交响乐的指示。用陈老总的话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每一块浮雕都是一部交响乐的题材”。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丁善德热血沸腾,当场表示要创作一部以长征为题材的交响乐,用音乐这一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红军的英雄气概。
当年10月,丁善德与施咏康、黎英海一起去江西体验生活。他们先到南昌瞻仰了革命烈士陈列馆、博物馆和南昌起义的遗迹,查阅江西苏区的文献史料。随后乘车奔赴中央苏区首府和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瑞金,与当地老乡座谈,共同追忆当年“十送红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随后他们又去井冈山参观了“险处不须看”的黄洋界和“老红军钢铁厂”。丁善德还找到几位参加过长征的回乡老战士,听他们讲述飞夺泸定桥、指挥战斗、敌后侦察的亲身经历。一位老司号员还给丁善德唱了各种号声的音调,被融入到《长征交响曲》第一乐章“踏上征途”的旋律中。离开江西后,丁善德独自一人去了广西,在南宁举办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上观摩到一些独具南方少数民族风情的节目,其中一个瑶族舞蹈的音乐被用作第二乐章“红军,各民族的亲人”的主部主题,还有一个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也被吸收到这一乐章。之后,丁善德继续去贵州访问风俗民情,访问了遵义会议旧址和博物馆,顺路又到娄山关,去体悟“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雄浑气魄,再乘车到重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使丁善德对长征有了全新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从重庆坐船回上海途中,丁善德又开始全面构思作品的结构,一部划时代的巨作呼之欲出。
丁善德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很难表达出长征的全部内容,特别是音乐艺术,更需要抓住最本质和最典型的现象,通过音乐形象概括地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根据交响曲形式特点,我选择了长征过程中几个主要方面,分成五个乐章来概括长征的全貌,再通过每一乐章的不同角度来表现红军英勇顽强的意志和崇高伟大的革命理想,以及红军和各族人民的血肉关系等”(《我怎样写长征交响曲》)。他撷取漫漫征途上最典型,也最适合用音乐来表现的五个动人场景,拼接成交响曲的五个乐章——“踏上征途”“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和“胜利会师”。
在创作过程中,丁善德不断思考如何用交响乐这种植根于西方文化且具有高度逻辑性的艺术形式,来描绘历史事件,刻画红军形象,贴近群众生活,讲好长征故事。他注意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素材,尝试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还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革命历史歌曲那脍炙人口的旋律,有机地融入交响乐中,使观众面对这一十分陌生的音乐体裁却毫无欣赏障碍,匠心独运,大气浑成。
然而,仅仅有了一些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还远远不够,对一部交响曲而言,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塑造出红军长征的光辉形象,并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观众。丁善德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不能企图简单地采用某些歌曲或民间音乐的素材,配以简单的和声伴奏来替代音乐形象。我们对交响曲音乐形象的概念,应该理解为对生活最本质的概括,在创作技巧上则包括旋律、和声、复调、伴奏音型、配器、主题发展等手法在内的一个总和”(《我怎样写长征交响曲》)。在表现技法上,丁善德先用一个进行曲式的伴奏音型,以此烘托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作为主导动机。第一乐章“踏上征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和各种变奏时时响起,有力地刻画出刚毅豪迈的红军战士形象。而在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中,红军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民歌音调此起彼伏,交相辉映。随后,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交织其中,形成音乐上的对位关系,表现军民亲如一家的情深谊长,体现出鲜明的交响性思维。
1960年底,《长征交响曲》前三个乐章创作完成。为完成最后两个乐章,丁善德再次踏上征途,从西安出发,经延安到成都,听老红军讲过雪山草地的情况。一位老红军向他提供了当年翻越雪山饥寒交迫,为鼓舞斗志而唱的《吃牛肉歌》,成为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的一个主题。第五乐章“胜利会师”以赋格段开始,描绘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斗,随后奏响主部主题《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生动再现了红军到达陕北时的欢乐气氛。在庄严的颂歌和嘹亮的号声中,一条跨越万水千山的红飘带成功谱就。
1962年5月,《长征交响曲》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次正式公演,6月由黄贻钧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两次公演获得如潮好评,《人民音乐》还刊登了一封亲身经历过长征且“过去不喜欢交响乐”的老红军李志明的读者来信,“想看看它能不能把我带回到长征的历程中去”,果然让他身临其境,“这就是《长征交响乐》创作成功的一个标志”。群众的高度认可自然也让丁善德喜出望外。
1962年秋,中国唱片厂灌制了《长征交响曲》的唱片,196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刊行了总谱,蜚声中外,反响热烈。作为丁善德的外孙,指挥家余隆在1994年曾指挥捷克广播交响乐团录制了立体声唱片,丁善德评价说:“余隆对《长征》的处理和乐团的演奏,我都感到十分满意。”
在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长征交响曲》在祖国各地回响,余隆也不断拿起指挥棒,把这部用交响乐绘就的万里征程展现给观众。在他看来,“《长征交响曲》是最能代表中国一个时代的音乐作品。然而,它并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这部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正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英雄主义情结。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指引人们的灵魂,引领一个时代不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