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为一道美味可口的小吃,羊肉粉到底哪里最正宗?10月下旬,中国饭店协会授予贵州省兴义市“中国羊肉粉之乡”的称号。不过当地的百姓却认为,遵义羊肉粉、金沙羊肉粉、水城羊肉粉在贵州都很出名,牌子只给兴义有失公平。据悉,遵义市烹饪饭店行业协会目前正在筹划“遵义羊肉粉节”。
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若非中国饭店协会授出了一块“中国羊肉粉之乡”的金字招牌,贵州各方羊肉粉恐怕仍然会相安无事,各自飘香在当地,谁也不会有争议,也不会有“醋意”“反击”。
得到“中国羊肉粉之乡”称号的地方,是否从此产业发展就一帆风顺、财源滚滚了呢?也许未必。虽然获得这块牌匾意味着得到了“官方认证”,知名度和曝光率瞬间提高不少,但一个地方的特色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和持续兴盛,核心还是靠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口碑的慢慢沉淀,不是一块牌匾能左右的。这些年,一些曾经红极一时、几乎遍布全国的名小吃,大多都“泯然”于众。同样的道理,没有得到“中国羊肉粉之乡”牌匾的地方,也不用妄自菲薄。消费者的口碑才最有价值,顺应市场规律,具备优秀品质的产品同样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兴义之所以能获“中国羊肉粉之乡”称号,大体包括了主动申报、邀请考察等过程,这种主动出击、强化品牌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倘若过度依赖“牌匾”的光环,人为地割裂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关联,反而会干扰特色的形成与产业的壮大。不少实例说明,商场博弈的结果,并不只有战胜对手一种选择,和合共赢才能走得更远。与其为一牌匾争得面红耳赤,不如共同把贵州羊肉粉的品牌发扬光大。
由“中国羊肉粉之乡”说开去,近年来,争抢各类“美食之乡”“产业之乡”牌匾的事件并不鲜见,折射出急功近利的发展之风。一些地方经济欠发达,招不来商、引不来资、带不来游客,只好去争抢“美食之乡”“产业之乡”“名人故里”等撑门面的名号,以发展旅游、打造文化特色、带动经济发展,结果却收效甚微,甚至造成“邻里”间的恶性竞争,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与其如此,不如放过那块牌子,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地方文化产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让“美食之乡”与“产业之乡”依靠精湛的品质,自己吃香。毕竟,“牌匾”可以收下,但文化脉络是很难独自占有的。
“中国羊肉粉之乡”之争也启示相关部门与协会,授予“××之乡”的牌匾要慎之又慎,不宜因哪个地方邀请考察、提出申请就轻易授予。如果授牌演变为区域之争,反而会造成文化意义上的概念混淆。对于地方特色,或许口碑比牌匾更重要,没必要急匆匆地就把“非我莫属”的牌子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