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徜徉知识海洋 何惧岁月催老

    ——合肥老年大学里的晚年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束芳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5日 05版)
    合肥市老年大学学员正在学习古筝演奏。杨国太摄/光明图片

        【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聚焦老年教育②】  

     

        走进合肥老年大学,一下子便直观体会到什么叫“一座难求”:在不大的两个校区里开设的8个系,75个专业,252个教学班,平均每个班人数都在50人左右。最火爆的书法班,人数最多时达到八九十人一个班。另一个“大热门”舞蹈班,一次开班40个,人数达到2000多人。同样,走进合肥老年大学,也能够直观体会到什么叫作“老有所学”:每一间教室里,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课上认真听讲,课下积极练习,那种认真劲儿,绝不亚于迎考的年轻学子。

     

        “老年大学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来到这里后我精神焕发,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出生于1938年的耿承继,是老年大学的忠实学员——2001年,一直无法适应退休生活的他,报名上了二胡班。很快,耿承继从一开始对乐器一窍不通,到可以演奏一些曲目。利用这个特长,热心的他组织所在社区的老年人,成立了一个百人左右的艺术团,不只是自娱自乐,还在节假日到其他社区演出。接着,耿承继又报名上了书法班,楷书、行书、隶书都有涉猎,还成了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84岁高龄的江宪贵老人,经常笑称自己是“毕不了业的老学员”。老年大学至今开办了32年,江宪贵孜孜以学26年。“我学的是书法、篆刻,从一开始学习各种字体到现在钻研书论、研习二王书风等,都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每周三个半天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江宪贵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经过多年学习,如今的江宪贵已有多重身份: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18米长的《万寿图》和近40米长的《万福图》,在圈子里颇有影响。

     

        然而,一所老年大学的容量毕竟有限。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不断学习、丰富生活,老年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刚需”。合肥市致力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老年教育办学新格局。合肥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洪心义告诉记者,为切实缓解老年教育供不应求的状态,合肥市已规划了新校区,目前工程已进入招标设计阶段。新校区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1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建成后,将拥有60多个教室,可同时接纳90多个专业、3万多名老年人入学。

     

        与此同时,洪心义告诉记者,在充分发挥市本级、各县(市)区老年大学的带动引领作用下,合肥市正在加强基层社区、乡镇(街道)以及村居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的力度。“目前合肥市城市社区、乡镇(街道)老年学校都已实现了全覆盖,80%以上的村居办起了老年学校。今年我们首次评选了83所信得过基层老年学校,就是抓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具体体现。”洪心义说,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的建成使用,对老年学员进行了很好的分流,实现了老年人就近入学、方便学习的目的。

     

        老有所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为解决普遍存在的老年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合肥市出台了全国首个《老年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畅通教师储备渠道,把高校及科研院所中满足老年教育需要的老专家、老教授和即将退休的优秀教师作为储备对象,纳入人才库管理,同时畅通社会渠道、优秀学员渠道以及自荐渠道等,积极推荐适合的优秀人才。此外,合肥市有关部门也在谋划措施,推进老年教育师资储备库的优质资源共享。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束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