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五水润泉城 河湖惠民生

    ——山东省济南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本报见习记者 刘嘉丽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02版)

        泉,是济南人的根和魂。但这一座因水而生、因泉而名的城市却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17.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9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供需矛盾突出。

     

        11月7日,济南作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了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的验收。缺水的济南,是如何打造“泉涌、河畅、水净、景美”的城市名片的?

     

        节水治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洪山溪以前是条泄洪沟,各种污水都往里排,散发的臭味让人没法靠近。现在治理好了,水清了,也没什么味道了,我每天都来这儿散步。”济南历下区的杨建军说。

     

        在洪山溪河道的上下游有两块“河长”信息公示牌,公示有“河长”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具体职责。清理河道淤泥及垃圾、抓好常态管理、确保河道卫生整洁,是济南192条河道“河长”的日常工作。

     

        “要治污,也要节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要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约束。”济南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百全说,济南市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河道、名泉等管理办法和法规,直接从江河、湖泊及地下取水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按程序进行水资源论证。

     

        近年来,济南封闭各类自备井37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1亿立方米。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18.71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12.31立方米,降幅接近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6%。试点期间,济南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42.6%提升到78.6%。

     

        统筹管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济南,东部地区工业相对密集,用水量大,但东部却严重缺水,于是,地下水便成为许多企业唯一的用水来源。长期的地下水集中过量开采,使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济南泉群的持续喷涌,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联供水工程应运而生。工程以黄河水、长江水和地表水为水源,向济钢、黄台电厂、炼油厂等重点企业提供原水。自2008年运行以来,累计置换地下水1.76亿吨,相当于147个大明湖的水量。

     

        如何解决更大范围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济南给出的答案是河湖连通。

     

        为优化配置水资源,济南实施五库连通、玉清湖引水、玉符河卧虎山水库调水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年调水能力达3亿立方米,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多水源联合调度,形成了“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通过水库增容,水库调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雨洪资源对水库的‘丰补枯用’”,济南市水利局副局长李广华表示,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建设也让济南的雨洪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如今,济南城区融“山、泉、河、湖、城”于一体,彰显了泉城特色风貌;农村实施水系综合整治,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保护了河道水系生态。(本报记者 陈 晨 本报见习记者 刘嘉丽)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