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关中天府现新姿

    作者:本报记者 田呢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10版)

        【采访手记】

     

        八百里秦川东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少华山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名山。历史上的华州,郑桓公在这里励精图治;郭子仪展现忠贞许国的大将风度;杜甫在这里写下“三吏”“三别”的诗篇;渭华起义的枪声震撼西北……蒙蒙细雨中,初到华州的我们便驱车赶往高塘塬上的渭华起义纪念馆。

     

        庄重的纪念馆与其南侧丘陵高地上的纪念塔相映生辉,院内的古槐树下,刘志丹曾召开会议分析局势,旧址上用青砖铺成的巨幅标语激励着青年们的革命斗志。“小坏低头大坏逃,高塘山川红了天”,震惊西北的起义曾经染红华州大地,革命先驱们正是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西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丰碑矗立于此,青史永志。

     

        “唵!拉马!抬鞭伺候!将令一声如山倒,人披铠甲马上鞍……”华州皮影文化园里,《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老腔唱起,看得我们直呼过瘾。流传于华阴、华州、潼关一带的老腔,唱腔豪放激昂、铿锵雄浑,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原汁原味。往往在一段戏的末尾唱词时,主唱一声吼便有众人相和,形成独有的“拉坡调”,将氛围推至高潮。用枣木做的惊堂木,猛然砸击木凳发声助威,清脆高亢。“人唱戏要有性格!”老腔表演团团长王拴道今年已经70岁,和团里十位年龄都已不小的演员们在台上表演依然充满激情,仿佛唱响黄土地上的摇滚乐。众人帮腔满堂吼,惊木一击泣鬼神,他们用天性里的乐观豁达唱出在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

     

        和老腔比起来,时腔就要悠扬得多。塬上塬下至今唱演不绝的皮影戏,戏台内外皆学问。“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华州皮影戏又称“五人忙”,除一人挑签外,其余4人同时掌握17种乐器,5人各司其职,协调严密。时腔又名“碗碗腔”,古朴典雅、婉转细腻,多达二三百种的剧目以传统的《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等“十大本”最为有名。逛到园子里正巧看得一段《卖杂货》,白幕布后昏黄的灯光下人影舞动,虚实相生,喷烟吐雾,好不热闹。由大明镇吕塬村的5人组成的“光进班”平均年龄已经70岁,一起唱了几十年、将皮影戏带到很多国家的他们如今就住在皮影文化园里,每天的演出虽很辛苦,但他们说:“干了一辈子这个,还是一唱心情就畅快。”

     

        表演用的影人,以关中特有的“秦川牛”皮经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制作,在园子里工作了已有七八年的刘战物师傅早年拜皮影雕刻艺术大家汪天稳为师,掌握20余样平口、斜口、花样凿刀,采用独有的“推皮走刀”“弹指点水”技法,敷色以红黄绿白黑为主。影人剔透疏朗、浪漫夸张,神态逼真,如今除了传统的纹样,很多时下流行的内容也被设计雕刻出来。

     

        一碗汤清肉烂的羊肉泡暖了胃,我们来到距离华州区东南不远处的秦岭北麓。初秋的山间已是层林尽染,雄奇灵秀。乘坐索道再走步道,举目远眺,南望群山,北见渭水,云烟缥缈,更显高峻险绝。虽飘起小雨,游客却兴致不减,悬于峭壁之上的玻璃栈道犹如蟠龙隐卧于山中,挑战着每个人的胆量。

     

        下山逛逛喧闹的集市,除了新鲜的蔬菜、皮薄质细的山药和黄澄澄的柿子,最吸引我们的是卖花馍的摊子。摊主热情地问了为何事而来,就会为你备上不同寓意的花馍。华州花馍制作精细,和面、发酵、揉捏、剪雕,再经定型笼蒸。以素见长,稍点食红,保持了麦香本色。谷卷、立虎、花糕或寿桃,造型百态,因“喜鹊闹梅”“双鱼戏莲”“金猴拜寿”等吉祥寓意而成为逢年过节家家的席间常备。

     

        “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少华之秀奇、渭水之壮阔、民风之豁达,令人神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