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陕西宝鸡

    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引领新风尚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张华刚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9日 05版)

        八桌酒席,摆在村文化活动室内,简朴却不失隆重。

     

        “搁以前,搭个棚子,连请3天,大操大办,攀比成风!农民挣钱不易,但许多人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日前,记者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偶遇一场婚礼,村民马玉贵告诉记者:“自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免费提供场地,控制规模,节约开支,村民打心眼里高兴。”朝阳村的变化是宝鸡市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节俭新风尚的一个缩影。

     

        宣传引导 转变传统观念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办红白喜事时比排场比阔气成风,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甚至部分经济并不宽裕的群众‘死要面子活受罪’,办一场欠一屁股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宝鸡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移风易俗涉及人际关系调整,首要的是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宝鸡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的《通知》,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由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能人到理事会任职,并吸纳挂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参与,凡村民中有红白喜事,理事会便主动上门服务。目前,全市1729个村庄里已有70%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示范引领 弘扬文明新风

     

        不摆花圈,不演歌舞,不设管乐,这样的葬礼如今在陕西第一村“东岭村”已司空见惯。“以前村里人去世,丧事程序办下来得7天甚至15天,许多在企业里上班的村民因此耽误了工作,对生产影响很大,现在基本全部变成3天,节省了人力物力。”东岭村党委书记李黑记告诉记者,村上的红白理事会制定了“三个严禁”(在操办丧事上严禁唱戏、严禁演歌舞、严禁叫管乐队)、“四个坚持”(坚持不讲排场、坚持不摆阔气、坚持不互相攀比、坚持不举债办婚事),几年来为群众减轻负担100多万元。

     

        近年来,宝鸡市复制推广东岭经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市、县、镇每年分别重点抓3个红白理事会示范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婚丧嫁娶招待范围、办席标准、规模上限、烟酒档次、车队乐队等作出了明确限定。各县区还注重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开展陋习专项整治,宝鸡市累计遏制了400多起铺张浪费事件,为群众减负6000多万元。

     

        制度管控 建立长效机制

     

        “白事吃饭不摆席、一律一碗端”“不准请乐队”“迎亲车队不得超过6辆”……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18个村的《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条分缕析、规定具体。“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必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鲜萍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方为治本之策。

     

        为此,宝鸡市总结经验、建章立制。目前全市已有67%左右的村在《村规民约》中写入了红白理事会制定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他们还灵活机制,各村红白理事会确定义务监督员,凡有红白喜事,监督员就会提前主动上门与事主沟通,提醒其按规定行事。千阳县朝阳村的红白理事会为村民免费提供礼堂、厨房、桌椅等设备,由事主自己采购制作,节省了大笔费用;金台区东岭村的红白理事会免费帮群众订酒席、提供帮工等服务,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难事。(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张华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