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山地中心副主席艾克拉比亚·沙玛教授一直希望能够推动国际学术界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开展合作研究,“这里的环境不仅仅关系着周边国家,更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加强沟通和协作,在数据、信息等方面实施共享。‘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给这种合作带来了契机,希望能够借此搭建一个科学家交流合作的平台”。
11月7日,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带着共同的愿景——“携手科技创新,促进协同发展”齐聚北京,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如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拥护。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相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面对复杂的发展挑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
这也是国际科学界的共识。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提出:“我们已经处于技术创新的时代,如何既让技术满足人类需求,又能够将损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做好预案,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来自肯尼亚一所高校的代表表示,希望“一带一路”的科技计划能够将更多非洲地区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也吸收进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会上,不少科学家都提出,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代表中国在“一带一路”科学创新中承担起领导角色。泰国研究基金会主席苏西蓬说:“在未来五年中,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承担起‘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的领导者角色。”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的代表也纷纷表示,希望能够与中国科学院进行更多合作。巴基斯坦科学院秘书长扎贝塔·辛瓦力说:“巴基斯坦科学院也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数项合作备忘录,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我们也期待两国科学院将来能够在绿色科技项目上有深入合作。”
面对这种期待,白春礼说:“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科研机构、特别是国立科研机构,理应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已经做好准备。”他介绍,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已经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科学布局,目前已经在9个国家建立了科教中心,开展了包括人才培养、联合研究计划等在内的合作。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会议,以后也将持续下去。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合作的新的体制、机制,探索新的模式,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进步。”白春礼说。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 本报记者 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