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

    铁肩道义 深情灌注

    作者:郎伟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8日 10版)

        【文艺品评】

     

        庄电一是闻名遐迩的记者,我二十多年前就知其大名,却一直无缘与他深入接触。前不久,庄先生送来他的新作《满眼风光》和《青山明月不曾空》,希望我能够说点读后的心得。我一直从事着文学评论工作,庄先生又曾经是“80年代的文学青年”,我们俩年龄上有五六岁的差距,但精神底色却是相似的。我读他的书,仿佛是在与一个脾气趣味相投的兄长围炉而坐,内心的认同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我愿意把我的一些粗浅的阅读感受呈现给大家。

     

        读庄电一先生的文章,最深的一个感受是:他是一个始终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情、对生活怀有激情,追求理想、坚守信念的写作者。

     

        读他的文章,无论新闻类作品还是文学类作品,感受最深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西部和宁夏的爱,构成了他三十年写作的一根红线。这根红线贯穿于他的所有已经发表的作品,成为他作品中可以真切感知的跳动不已的脉搏。我们都知道,庄电一先生是经过艰苦追寻和奋力拼搏而进入记者工作岗位的。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读书人,他爱自己的国家,爱生活和劳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作为一个生活于宁夏地区的知识分子,几十年奔波劳作于这片西部的热土,听惯了黄河的涛声,看惯了西北的风霜雨雪,他已经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所以几十年来,他不遗余力地为宁夏的事情鼓与呼——既为宁夏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欢呼雀跃,也为宁夏社会生活当中出现的不健康现象和不和谐音调而痛心疾首。我们读他的作品,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庄电一对宁夏的深情,完全是一个赤子对养育自己的母亲的深情。这种深情体现在作品当中,既是依恋、难舍难分、高歌赞颂,也可能是责备、批评和恨铁不成钢。

     

        庄电一的深情,当然来源于他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相信人类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因为追寻理想,相信美和善的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主流,所以,他才可能对生活的点滴进步、人间的美好人物和西北的山川风物充满欣赏赞美之情;他也才有可能对生活天空当中出现的乌云和人间的阴暗事物充满了愤怒之情。

     

        读庄电一先生的文章,第二个感受是:他是一个铁肩担道义,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有时候面对生活当中的不健康现象甚至会拍案而起的写作家。这一写作特色,已经伴随他走过了三十年。1984年11月,可能是庄电一刚刚成为《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记者的时候,他就立志:“假如我是一名记者,我一定要成为无私无畏的勇士,为弱者仗义执言,为人民伸张正义,为生活除残去秽,决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青山明月不曾空》)这是作者写于三十多年前的话,如今读来依然掷地有声,促人奋起。他对社会不良现象发声,不是个人恩怨所致,而是一个肩扛道义的正直读书人自然的情感表露和心灵呈现。

     

        从文章创作学的角度而言,庄电一先生的写作呈现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他的文章具有取材和发声的独特性,他总是在文章中追求一种具有区分度和辨识度的写作视点,从而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写作陷阱。

     

        第二,他的写作风格朴实、真率,不故作高深,不扭捏作态,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心”式的写作。读他的时评作品,仿佛是凛冽寒冬中的一杯热饮,暑热难耐之际的一杯凉茶,有痛快淋漓之感。

     

        (作者系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