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6日 星期日

    日本国立大学分类值得借鉴

    作者:徐晓涛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6日 08版)

        【教科笔谈】

     

        日前,日本国立大学分类管理改革进入中期计划,文部科学省以“世界卓越、特色优秀、地域贡献”三组类型划分,对86所国立大学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重新规划。这次日本的国立大学分类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10余年的探索和积累,是一次成熟稳妥的改革。在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21世纪,分类改革是培育创新人才、加强世界各国人才战略储备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时代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日本的这种做法,符合未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实现特色化与多样化的趋势,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人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根据自身的使命与功能,合理定位,明确特色,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的发展。人的天资和喜好不同,每个人都具备独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大学和不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大学分类,清晰定位,发展特色,恰好能够满足每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选择。人的个性差异是特色化、分类教育的基础,也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不妨碍别人发展、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使得天资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分类改革,不仅能够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也是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

     

        目前,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来看,他们不再是基本素质相差无几的培育对象,而是变成来源广泛、成绩不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和个人发展定位千差万别的“万花筒”。基于这种群体中个性差异的现实情况,大学需要进行分类改革,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独有的个性,对差异化的学生铺就不同的成才之路,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给予同样重视,允许并促进学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发展,使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等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天性,成长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也必须培养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的杠杆作用下,专业人才培养必然有所不同,高校教育也应随之有所区别,而不是一窝蜂,造成专业人才培育过剩,导致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专业炙手可热,芸芸学子热衷报考,一时间众多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以图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时过境迁,笼罩在计算机人才头上的“精英”光环逐渐消退,称呼也从IT精英变成“IT民工”,甚至有些程序员被称作“码农”,留下来的是一片人才过剩的苍凉。所以,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打造自身“拳头”专业,培育擅长领域的精专人才。

     

        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各国的人才战略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各异,人才需求自然就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各国人才储备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各国应立足国家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和人才储备的现实需要,着眼于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专业支撑,储备方方面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战略储备才是安全的。

     

        总之,大学分类改革不但有利于突出学校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才培育过剩,规避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对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储备也具有积极意义,是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