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拉出绵延的线条,瓦片反射五彩的光芒。站在富春山馆的楼顶,观者可尽览富春山水的登临观阅之美。背负青山,面临碧水,这块宝地许给文化,成为浙江富阳的文化地标。
富春山馆是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设计,建造历时五年,其中的美术馆被命名为公望美术馆,开馆之际,“山水宣言”展览也在此同时揭幕。
建筑造境
王澍说,公望美术馆是向黄公望致敬、向传统致敬的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中国人悠远雅正的山水审美情怀,从笔墨境界、人文境界到生命境界,它有一个传递过程。如果《富春山居图》是画家从二维平面呈现富春山水,那么建筑师调用的是三维手段,空间、时间、自然。天地之间,山水之间,可观、可居、可游,观者游目骋怀。
沿着迂回的道路,登陟、回望、俯仰,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各不同,独见建筑者匠心机巧。王澍说他设计的思路像绘画中的册页,册页的特点是内容没有连续性,有不可预测的效果,一层有一层的惊喜,一层有一层的经验,也像传统折子戏中的一折一折。
王澍说自己的建筑是“长毛”的,不像普通的建筑那般光滑平整。他在建筑上用绘画的皴法,老瓦、旧砖、石块、竹子、泥土,不同材料呈现不同的肌理,以运动的皴法调动空间的远近。真正的施工过程是非常艰巨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富春山馆是建筑的非标品、实验品、艺术品,记不清多少次的流泪与争吵。但正是通过和建筑工人的合作,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共同的超越。他们看着天上的云彩琢磨着色彩的变化,才砌出了美轮美奂的屋顶。当代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建筑工人逐渐从纯粹的体力劳动者中提升,开始自我学习、自我判断和自我欣赏,逐渐转化、趋向于传统意义上的“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富春山馆的营造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建筑工程,更是一次重建文化记忆与工匠精神的社会工程。
用山水画的方法来作为建筑的参照,王澍设计的建筑群落与富春山水以及与黄公望作品形成唱和,中国的山水在当代的建筑里面形成一种新的力量,这是传统在当代的积极拓展。
山水宣言
作为中国画史中不断被阐发的母题,黄公望与富春山水代表了一种悠长而又丰厚的传统。富春山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的堂正气象,也在于与古代典范一脉相承的山水情怀。
作为这座富春江畔美术馆的开馆项目,“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集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重要机构的30多件元明清名画,既包含以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代表的“元四家”倪瓒、王蒙、吴镇的经典作品,又包括董其昌、沈周、恽寿平、王原祁等明清两代30余位艺术家对《富春山居图》的追摹,呈现了黄公望对于元明清三代画史的“影响”。此次是黄公望传世作品与历代画家对他创作的摹写一起“回乡雅聚”。
“山水宣言”开馆主题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当代艺术家对伟大山水传统的“响应”,展览的作品涵盖水墨、油画、影像、建筑、音乐、综合材料多个领域,以当代的跨界实践,呈现一份中国山水文化的当代宣言。
山水,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世界观的艺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经验的丧失,山水世界的破坏,山水画深深地陷入其笔墨游戏与本体的危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曾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山水的危机》,引发业界的广泛探讨。这次开馆的学术论坛也以此为主题,邀请了八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题演讲。高士明说,山水宣言的展览旨在唤起人们生命中的山水经验,在精神省思中重彰山水的正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