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6日 星期日

    “马王”巴拉图苏和的故事

    作者:李毅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6日 09版)
    少年们爬上屋顶,观看、学习巴拉图苏和演示套马技巧。贾婷摄/光明图片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巴拉图苏和请他的朋友做陪练,检验调马的成果。李毅摄/光明图片
    巴拉图苏和高大帅气、性格内敛,养马、驯马、调马远近闻名,医治牲口、制作马具无所不通。二三十年间获得不同层次赛马比赛的荣誉为他赢得了“马王”的称号。李毅摄/光明图片
    巴拉图苏和在马厩用套马杆选择要参加那达慕的马匹。孙家迅摄/光明图片
    慕名而来向巴拉图苏和学习骑马的蒙古族少年阿尔斯楞正在试图征服一匹脱缰的奔马。贾婷摄/光明图片
    巴拉图苏和家院里有一个夏季用来接待游客的蒙古包。草原上风沙稠密,一家人常常要齐心协力固定帐篷。李毅摄/光明图片
    巴拉图苏和的良驹“大耳朵”又一次踏上征程,陪主人去参加那达慕大会。李毅摄/光明图片
    巴拉图苏和一家,草原三代驯马人。孙家迅摄/光明图片

        编者的话

     

        为弘扬地区民族文化,挖掘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草原人、草原事,201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委旗人民政府联合光明日报共同发起了“影观达茂”项目,该项目运用纪实摄影的手法,研究选定了民族民俗等八个方面的主题,50余位民族学者、人类学者、作家、诗人、摄影者参加了这项活动,陆续进行了前期考察拍摄和后期编辑策划等工作,历时三年时间,最终以八册专题图文书的形式结集出版。

     

        本版选编了其中若干人物及故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当代中国的草原风貌与民俗文化。    

     

        二十来岁的时候,巴拉图苏和就已是经验丰富的养马人,几十年来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赛马会,得过冠军无数,人称“马王”。

     

        “马王”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前往。2014年春天,我走进内蒙古达茂旗,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这里还没有出现能够满足我视觉期待的颜色,空气中也没有我向往的绿色清香。疾行的汽车将我们带到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马王”巴拉图苏和的家中。

     

        巴拉图苏和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草原上与马相伴度过的,小的时候他没有读过书,父亲承包了公家的一群马、一群牛,爸爸放马他放牛。他7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爸爸学骑马、驯马、套马、医马。8岁的时候已经能自己骑马,10岁开始骑野马、骑赛马,12岁左右学会了套马。与马为伍,伤痛陪伴,10多岁的时候,骑马去牧牛,马摔倒后他的腿严重摔伤,14岁放牧牛群,病倒在满都拉牧场,过了一个月才痊愈。1976年,12岁的他参加了民兵,打过枪,扔过手榴弹,背了半自动步枪10多年。

     

        巴拉图苏和22岁结婚,育有两个女儿。35岁时与爸妈分家,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与草原上普通的中年蒙古族牧民一样,平日他的生活特别简单,夏天5点多起床,冬季就6点多起床,出去赶马,回来喝早茶,放牛放羊,挤牛奶,喂羊羔,打扫羊圈牛棚,一天不停地劳作,只有晚上才能饱餐一顿。遇上冰天雪地的时候,整天就在羊群里忙着,基本上没休息时间。

     

        在草原上生活,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常有的事情。1993年冬天,巴拉图苏和为寻找丢失的马群,一个多月行走千余公里,冻饿交集;2005年冬遭遇雪灾,雪下了有一米多厚。其他的牧民损失很大,他和妻子整夜都不睡觉,盯着喂马,喂牛羊,硬是挺了过来。巴拉图苏和说:“在困难的情况下,我没怕过寒冷,也不怕饿,我心里想着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无论生活怎样,只要有马,生活就有方向。”

     

        巴拉图苏和爱马,识马,他和马之间的感情特别深,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马。

     

        1993年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当时交通不便,不能像现在可以用车将马运过去,必须提前三四天开始走。他骑着一匹备马,拉着赛马走,白天赶路,傍晚找个人家吃一顿饭或者喝一点茶,晚上在野滩里喂马,走了200多里路,终于到了白云敖包。这次比赛他得了11公里走马比赛一等奖,那年他30岁。此后拿奖成了家常便饭。

     

        比赛上拿的奖,并没有让巴拉图苏和觉得生活有大的变化,只是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我的生活中离不开马,没有马生活没有滋味。”巴拉图苏和每天有事没事都要在门口拴上两匹马,两天不去看看马群就想得不行。对于自己的下一代,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女儿们找到爱马的女婿他更高兴。“我的大女婿也爱马、驯马,也参加过比赛,拿过奖,我想把他培养成“马王”。”他呵呵笑道。

     

        在草原上,巴拉图苏和的朋友特别多。他将自己心爱的赛马送给朋友,将家中的牲畜借给朋友,帮助朋友制作马具、医治牲畜、调马、驯马……只要是朋友有需要,他都施以援助。他跟孩子说过:“我们一家是因为朋友才有今天。”

     

        巴拉图苏和的幸福是真实的,他能够对父母妻儿周到呵护,把茶端到家人的面前;能够在赛马归来时兴奋地抱起他的女人;能够不言不语非常细心地去做一些家务;能够用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用语言教育自己的女儿;能够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家人生活得越来越美好。他能够日复一日地、有滋有味地活着。

     

        “生活在大草原上,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帮助,今天你帮人,明天人就帮你。”巴拉图苏和说道。现代文明对于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没能改变这些历经千百年优胜劣汰、依然奔放豪迈的“草原骄子”。

     

        在巴拉图苏和身上,我找到了热爱生活的激情和面对孤独的勇气,在巴拉图苏和的生命里,我读懂了幸福的概念与解释。在巴拉图苏和的身上,我体会到了牧民独有的与草原一样平静、苍凉的内心,感受到了他与生俱来的饱含激情的爱。

     

        【摄影师手记】

     

        2014年4月下旬和7月上旬,摄影团队两次进入草原深处,历时14天,在一个方圆十几里无其他居民的牧民家里,对一个普通牧民进行了不停顿的影像记录和人物采访。

     

        在进入草原之前,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进入达茂,又与达茂的文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白天到夜晚,从马厩到草场,从室内到室外,团队成员与牧民同吃同住,共同感知草原生活的温度。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不能想象:面对空旷草原上那个孤零零院落里的两个中年男女,我们怎么可能拍出那么多照片,写出那么多文字?

     

        可做到最后,我和团队成员都怀有同感:我们只是看到“马王”巴拉图苏和的冰山一角。这本书就是500页也讲不完他的故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