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武夷山:生态理念深植碧水丹山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04版)

        【秋水长天·国家公园】

     

        景出丹山,梦随九曲。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近来佳音不断:被列入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荣获国家生态市命名,绿色发展再添后劲。

     

        武夷山拥有世界上同纬度带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世界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武夷山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最大责任也在生态。”武夷山市市长林旭阳说,这些年来,武夷山始终把环境生态保护作为立市之本、立业之基,生态理念已经深深根植在这里的碧水丹山之中。

     

    融入自然,呵护自然

     

        在武夷山大安源景区泰平洋水上广场下游护堤上,有4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大树,这是景区花了20万元保护下来的。去年10月,一场罕见的山洪将这里的护堤冲毁,长在护堤外的4棵大树也危在旦夕。为保住这片绿荫,景区多花了20余万元,将护堤整体往外移了3米。如今,每当河风吹拂,大树迎风摇曳,绿影婆娑,就会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总面积85万亩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3%。为保护好、建设好这片绿色,武夷山突出融入自然,着力呵护和谐生态系统,全力保护好“山体、水体、石体、气体”。当地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累计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区156万亩。同时武夷山大力开展古树名木挂牌保护调查,调查单株古树名木620棵,古树群135群,目前3387棵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和“护身符”。一系列生态工程,让武夷山更绿了,2012至2015年,武夷山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78万亩。

     

        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产业得天独厚。前些年,当地出现了茶树与林木争地的现象。为防止乱开垦茶山造成水土流失,武夷山提出“5年内不新开茶山”。2012至2015年,全市整治违规茶山面积3.04万亩,并已全部完成退茶还林。同时要求现有茶山按照“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的方式进行改造,引导它们向高标准生态茶园改造升级。

     

    文化+绿色旅游

     

        与山为伴,枕水为邻,品茗而醉。武夷山是旅游胜地,为持续减少山水观光旅游压力,武夷山突出融入特色文化,大力发展绿色旅游。

     

        武夷山历史文化悠久,4000多年前就有闽越族先民在当地劳动生息。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而相隔不远的洋庄乡三渡村,此时则是瓜果飘香。村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水蜜桃、杨梅、翠冠梨、黄梨、蜜橘、芦柑等数十种水果。如今,这里的水果采摘体验游,甜了游人,富了村民。

     

        近年来,当地陆续推出万里茶道茶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游、红色旅游等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培育发展岚谷熏鹅、吴屯稻花鱼、五夫白莲等特色旅游产品。如今,这里的万鑫源农庄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武夷、星村、五夫获评省级休闲示范乡镇,下梅村荣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客溪村列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上梅村等11个村列入首批省级传统古村落名录。

     

        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工作。“武夷山将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武夷山市生态保护建设实际,积极探索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让老百姓共享改革的成果。”林旭阳表示,今后,武夷山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建立生态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不仅让当代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更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