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宁夏西海固:泾河源头活水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01版)
    2013年11月,西吉县应急供水通水,回汉各族群众争尝甘甜的泾河水。本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金秋的六盘山,清流潺潺,层林尽染。

     

        10月8日,宁夏固原中庄水库,村民喜聚,锣鼓喧天,一片欢腾。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启动通水按钮,从泾源县龙潭水库长途跋涉、一路汇聚六盘山麓的脉脉清流经净化处理,奔向百万受水区群众的家中——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

     

        西海固,将正式告别“渴”的苦涩史。

     

    水困

     

        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山高林密,降水丰沛,是成语“泾渭分明”中“泾河”的发源地。六盘山以北250公里外,是黄河浇灌出的“塞上江南”。然而,夹在六盘山与塞上沃野之间,有一块焦渴高地,千沟万壑、赤地百里。

     

        每遇大旱,干山枯岭沿途到处可见驴驮人抬、远途拉水的悲壮场面。翻开宁夏扶贫史,一条最醒目的主线就是解决“水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投资在宁夏建成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扶贫扬黄灌溉、固海扩灌等一批水利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但随着气候变暖、人口剧增、部分水利工程逐渐老化,一些已经解决了“吃水难”问题的地方再度出现水荒。

     

        1995年,西海固大旱,长期生活在西海固的诗人王怀凌加入到抗旱队伍中,平生第一次涉过清水河,蹚着将近一拃厚的淌土向东部山区进发。沿途所见所闻令他触目惊心:嘴唇上结着一层血痂的挖甘草的女人,提着水桶站在路边的灰头土脸的老人,跟着送水车精疲力竭的鸟雀,还有那些每天在学校能领到一碗水的孩子们——因为一碗水,山区学校入学率空前地达到百分之百。

     

    决策

     

        历史,总是充满了机缘巧合。

     

        1972年,西海固“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的贫穷落后景象牵动了周恩来总理的心,国务院火速向西海固派遣医疗队、抗旱队,宁夏南部山区掀起了第二次兴修水利的热潮。就在这一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接近尾声。此时,宁夏老一辈水利专家吴尚贤等首次提出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南水北调”设想:把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泾河水,通过截引的方式,引入清水河,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问题。

     

        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这项工程经过近40年曲折论证,四上三下。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群众的渴望越急迫,党中央的关怀就越深切。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研究适度开发泾河水资源,规划建设调配工程醒目在列——宁夏最大的民生工程迎来历史性机遇。

     

        2009年春节前,刚刚挂牌成立的宁夏水务投资集团进入“战时状态”。4年多时间,数百位中国水利水电专业领域的翘楚、相关部委专家来往穿梭于荒塬枯岭,终于使这项工程顺利审批立项。

     

        2012年6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奠基仪式在中庄水库建设现场举行。2013年7月,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建成

     

        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是宁夏水利史上迄今最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总投资近40亿元。

     

        工程管道架设于千沟万壑间,要穿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六盘山断裂地震带。

     

        连通工程点多、面广、线长,1200公里长的主管线,加上4500公里长的支管线、入巷入户管线,相当于从银川到深圳一个来回,且是在千山万壑间进行,梁顶到沟底的最大高差超过400米。

     

        长达4年的工程建设,大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对管床的基础处理、管道安装、土壤含水参数要求严苛。而每年7月到9月工程建设的黄金期,又恰逢中南部山区的雨季,连绵阴雨不但阻隔工期,还成倍增加工作量:除了一次次返工,建设者们要对黄土进行晾晒,要像钉钉子一样打地桩应对湿陷性黄土沉陷这一施工难题。

     

        近8000名建设者在中国大西北的塬峁沟梁间铺散开来,中国一流的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和70家施工、监理单位云集于此,用智慧、汗水和使命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障碍,书写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动人诗篇。

     

        “工程将解决4县区44个乡镇113.5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对完善区域水利工程体系、保障生态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历史性重大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说。

     

        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工程,这个汇聚了几代宁夏水利人智慧和心血的宁夏版“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见证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一个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生动注脚。

     

        【短评】

     

    “解渴”后的西海固轻装前行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高度相关,宁夏西海固更是一个因水而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贫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在这片沧桑多难的黄土地上打井、打窖、修库筑坝、建设中小型人饮工程,谱写了宁夏水利建设者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然而,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的宁夏中南部城乡引水工程却历经四上三下,其中有历史原因,更主要的是国力尚艰,无法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40年曲折论证,4年如期建成,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一个剖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宁夏人民发扬长征精神,持续40多年不懈努力,补齐了“水困”短板。不再“喊渴”的西海固人民,必将轻装上阵,攻城拔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